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介绍建筑碳排放的物理基础和减排量计算方法,为建筑减排量精确计算提供了工具。同时明晰了低碳、零碳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零碳中心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零碳建筑实践项目,以展示零碳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建筑部门碳排放在社会整体碳排放中占比较大,以建材碳排放为主的建筑隐含碳排放和以运行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运行碳排放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2个最主要部分。开展零碳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加速建筑部门深入推进碳减排,在建材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两方面发力,促进建筑从运行阶段零碳排放到全寿命周期零碳排放,进而推动实现个体到整体的建筑零碳排放目标。通过对加拿大零碳建筑设计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准的剖析,以及实际评价项目的介绍,结合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和实施情况,对比了中加在建筑碳排放计算、建筑碳中和基础、建筑碳抵消措施、零碳目标实施路径及关键评价指标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项目进行零碳设计和运行可采取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主要碳排放部门之一的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碳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零碳建筑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了零碳建筑的背景、国外标准规范、研究现状与案例,然后梳理了国外关于零碳建筑的实施路径及相关工作经验、成果,为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净零碳建筑评价体系》,以济南领秀城檀樾项目为研究案例,从高性能围护结构、冷热桥处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监测系统、设备与系统节能、装配式建造等方面对零碳建筑实施路线进行探索研究;接着,运用能耗计算软件EQUEST-3.64模拟计算项目边界内公区的能源消耗总量,并根据每种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因子,进行新建项目的运营碳排放计算。结果显示,碳排放强度满足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再降低40%以上的要求。本研究为零碳建筑认证和实施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增加碳排放技术指标将对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起到重要贡献,然而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社区碳排放计算边界和技术指标规定。本文对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的社区碳排放计算边界、技术指标和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地方标准、技术导则中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结合典型案例计算,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低碳、近零碳、零碳社区碳排放的计算边界、约束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建议,其中,约束性指标可包括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与碳抵消(碳交易和绿色电力机制),引导性指标可包括社区中的建筑、交通、给排水、废弃物、照明、可再生能源、碳汇等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推进零碳电力物质仓库建设,结合电力物质仓库的现状特点,阐述了零碳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对零碳电力物质仓库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提出零碳电力物质仓库建设按照“减→替→抵→管”的原则开展,即先挖掘节能潜力、减少碳排放,其次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能源结构,再通过碳抵消策略作为补充实现碳中和,最后应加强能碳管理,维持零碳的可持续发展,并具体从基础设施、仓库建筑、设备能效、能源利用、资源利用、智慧管理等方面论述了零碳电力物质仓库建设的路径方法。以唐山市某电力物质仓库零碳改造项目为案例,介绍了该仓库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同类仓库的零碳建设提供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7.
张宪良 《建筑节能》2011,39(4):51-52
介绍了伦敦零碳社区建筑对国内建筑的借鉴意义及其理念、技术.从建筑成本、生活成本.建筑舒适性保障及中等密度城市建筑解决方案的设计理念出发,阐释了零碳建筑推广在国内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展零碳建筑是我国国家战略,零碳建筑技术评估是促进规模化发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的重要一环。文中以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一期为验证案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建筑概念设计阶段的零碳建筑技术综合评估模型,得出建筑项目的零碳建筑技术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应用于概念设计阶段零碳建筑技术综合评估软件,运用软件为例得出评估结果与实际零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基本符合,验证了评估方法与评估软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实现了零碳建筑技术的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评估,可为零碳建筑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不同建设目标的零碳建筑合理选择适宜的建筑技术。  相似文献   

9.
面对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未来建筑节能问题是势在必行.而零碳建筑作为绿色节能建筑的更高形式,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也更加受到青睐.中国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将零碳建筑推向建筑前沿.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发布,其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包括具体任务如“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我们要从城区空间与多元化手段整合的要求上,通过创新规划、设计、运营路径达到零碳排放的整体净效应。我们需要提出 “正气候” 的城市项目发展模式,作为未来我国城市通过城区建设更新带来的机遇,迈向零碳排放的手段。正气候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把未来新建城区的碳排放量最少化,同时也要把握城区发展和更新的机遇, 使周边地区碳排放量减低的正外部性(如城市空间(如土地-交通)结构重组、推动绿色建筑、周边社区减碳项目的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推动市场手段与体制改革等,最后使在运营阶段达到“净负排放”整体效果。这就是“正气候”效果。 迈向正气候的城区发展模式,需要在目前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与建设流程上提出创新体制,引入“场地内”与“场地外”的减缓碳排放机制, 编制正气候城区建设路径图, 在建设全生命周期内保障减碳排放目标能够被贯彻,于项目完成后在运营阶段达到正气候效果。正气候城区建设模式是我国未来迈向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