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价生油岩,该文介绍了生油岩热解气相色谱评价技术并对其地质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利用热解气相色谱技术在确定生油层排油厚度;根据热蒸发烃、热解烃图形特征及参数判别生油岩成熟度和成油类型;利用热解产物谱峰特征和各烃段相对质量分数划分母岩类型等方面,各项评价指标均有较好的表征演化特征,在现场评价生油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油岩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方  李斌 《录井技术》1999,10(3):13-21
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价生油岩,该介绍了生油岩热解气相色谱评价技术并对其地质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利用热解气相色谱技术在确定生油层排油厚度;根据热蒸发烃、热解烃图形特征及参数判别生油岩成熟度和成油类型;利用热解产物谱峰特征和各烃段相对质量分数划分母岩类型等方面,各项评价指标均有较好的表征演化特征,在现场评价生油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热解技术在我国生油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近数年来热解技术在我国生油岩研究中取得了几项成果。本文应用热解资料划分将我国生油岩有机质划分为腐泥、腐殖腐泥、腐泥腐殖、腐殖四种类型,研究我国生油岩的成熟度,并扼要的介绍生油岩热解摸拟实验和应用此实验图版进行生油岩的定量评价和初次运移量、油气运移系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地化录井参数较多,每一个参数都有其在油、气勘探和评价方面的意义。从地化录井的原理出发,建立了热解地化录井在生油岩、储集岩方面的评价技术。同时依据多个参数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定量解释模版,克服了单个参数解释的不足,提高油气解释精度。依据热解气相色谱录井理论,总结了其在油、气、水层的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单冷阱热解色谱仪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热解分析,通过电磁切割和冷阱富集的匹配,能实现烃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热解生烃组分色谱分析,气态烃也得到很好分离,从而为烃源岩组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热解分析表明,烃源岩从Ⅰ型到Ⅲ型有机质,甲烷产率快速增加,而轻质油和重质油则逐渐减少,湿气与有机质类型关系不明确,产率变化不大;烃源岩热解产物正烷烃与正烯烃的比值受到热解速率、烃源岩演化阶段及类型的综合影响,不能简单地以烃源岩热解正烷烃与正烯烃的比值来确定有机质类型。建立的烃源岩热解生烃组分动力学分析技术能提供包括C1(干气)、C2—C4(湿气)、C5—C14(轻质油)和C15+(重质油)的动力学数据,从而为烃源岩定量评价、确定其主成油期、主成气期、油气比和资源量计算提供了重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
储油岩油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推广应用油气评价工作站,该文论述了专利技术“储油岩油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储层性质的判别和原油密度的估算、利用残余油量与S22 S23量关系图版估算储油岩中的残余油量、计算储油岩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估算油层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展望了岩石热解分析和解释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地化录井仪是一种采用岩石热解法快速定量评价生油岩和储油岩的设备。文章介绍了DH - 2 0 0 1综合地化录井仪的组成和功能 ,阐述了仪器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想。实际应用证明 ,该仪器的设计先进、实用  相似文献   

8.
储油岩油气组全的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推广应用油气评价工作站,该论述了专利技术“储油岩油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储层性质的判别和原油密度的估算、利用残余油量与S22+S23量关系图版估算储油岩中的残余油量、计算储油岩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估算油层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展望了岩石热解 解释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勇  冯琦 《录井工程》2012,23(2):38-41,91
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已在多数油田重点探井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岩石热解录井分析参数地质意义研究,结合松辽盆地南部新区油气勘探特点,提出岩石热解录井应在钻井现场开展快速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烃源岩成熟度的工作,从而快速提高评价新区的勘探潜力,综合评价储集层及原油性质,有利于提升新区油气勘探信心,快速确定试油、试气及开采工艺技术方案。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对加快新区油气勘探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建军  朱忠云  陈践发  刘明 《特种油气藏》2005,12(4):30-32,i0009
通过对江汉盆地几口井的储油岩进行热解分析,快速地判断了原油性质并估算了原油的密度;准确预测了储油岩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成功地进行了储层性质判断和含油级别划分。储层综合评价表明,用热解法判断储层性质比测井或试油方法能更精细地描述储层的性质,并具有需用样品量少、分析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该技术可成功应用于储层评价。  相似文献   

11.
郑玉龙 《录井工程》2005,16(3):13-18
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注水采油已广泛应用到油田开发中来,由于各种液体的注入改变了原有储集层的特性,也使得储集层的评价产生了困难,该文通过岩心模拟真实地层条件下驱替实验,在注入水和化合物情况下,储集层流体性质在驱替过程中的变化,利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建立水淹层的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为解决水淹层的评价开创了新的思路,并见到了实际效果。此外,通过水驱油、化合物驱油实验还表明,由于注水对储集层内的烃组成有一定影响,在地化分析参数上产生一定变化,水驱油实验的结论证实了地球化学技术评价水淹层的正确性,针对不同储集层可以采用注入驱替试剂,达到既提高产量又保护储集层、延长开采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油田采油技术的提高,稠油、超稠油油藏成为了辽河油田的主要产能接替油藏,然而在超稠油油藏的试油、采油过程中常常出现顶水、底水和夹层水的油水间互现象,准确确定油藏中水的位置成了超稠油油藏的主要问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录井岩石热解和热解气相色谱技术研究超稠油油藏的特征,解释评价储集层,划分油水界限,为准确评价超稠油油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属于典型源储共生的非常规油气藏,储集岩与烃源岩共生,常规录井过程中对储集岩及烃源岩识别约束条件较多.地化录井作为录井技术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储集岩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二叠系芦草沟组资料重新认识,利用完井试油结论进行验证,利用岩石热解色谱技术、岩石热解-气相色谱技术、三维...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地化录井岩石热解和油气组分分析技术的有效结合,探讨了现场评价开发井油层水淹状况的方法剩余油饱和度法、横向与垂向对比法、地化剖面分析法和色谱组分谱图分析法。建立了河南油田不同水淹程度油层组分谱图图版和水驱油效率判别水淹程度标准。应用实践表明,地化录井应用效果较好,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4.8%。  相似文献   

15.
孙广文 《录井工程》2021,32(1):86-92
西北缘断褶带是莫里青断陷北部的靠山凹陷与古地层逆向超覆而形成的多级断褶带,其断层十分发育、砂体分布极不均匀、油质变化很大、显示发育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双二段储集层变化更大。为解决油气显示识别难和解释难度大等问题,引进了地化录井技术,采用岩石热解分析、定量荧光分析及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可准确判别油水层,使得油气显示发现率达到100%;同时应用地化分析数据建立了岩石热解分析评价图板和定量荧光分析评价图板,并归纳出西北缘断褶带油水层解释评价标准,显著提高了录井解释精度,资料解释符合率达到91.0%。地化录井技术的应用为现场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和准确评价储集层奠定了基础,在勘探开发中切实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褚万功 《石化技术》2020,(2):118-120
针对南堡凹陷地层特点阐述了气测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录井、储集岩热解地球化学录井、轻烃录井分析技术的原理以及解释评价方法,结合南堡凹陷地层已试油投产井的试油数据,建立了南堡凹陷地层的解释评价图版,利用该解释评价图版对该进行随钻解释评价,从而提高石油勘探钻井过程中录井现场解释评价的准确率,确保了预探井、钻井取心井、水平井等卡层的准确性,为甲方提供试油开发层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苗华  高岭 《录井工程》2005,16(3):45-47
利用地化录井分析数据对储集层早期产能进行估算,该文探讨了这种新方法。根据地化热解参数,并结合有关气相色谱资料及相关物性资料,确定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照试油结论,建立了产能估算的经验公式和回归方程。通过对辽河盆地不同地区、不同油质的储集层进行产能计算,证明地化方法估算产能是有效可行的,为油气评价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艳林 《录井工程》2011,22(1):45-48
辽河坳陷兴隆台潜山7区块断层发育,属于裂缝型油藏,储集层解释评价难度大。针对这一情况,尝试应用地球化学录井中的岩石热解与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技术为解释评价手段,依据录井作业实践中总结归纳的岩石热解解释标准和热解气相色谱谱图特征,对该区块储集层的解释评价进行了阐述。实例分析表明,解释评价符合率较高,应用效果较好,可作为兴隆台潜山7区块储集层解释评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