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03—2018年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概况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一时期,气象科普图书出版进入繁荣阶段,儿童、青少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普图书创作紧扣气象学科特色且丰富多彩,同时深受社会背景影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公众诉求.未来气象科普图书需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和拓展创作选题、题材和受众群体,探索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马俊锋  高宏斌 《科普研究》2017,12(5):43-49,57
本文通过对科普图书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和廓清后认为其范畴具有较大交叉性和延展性,并根据上述特性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一般科普和泛科普三种类型。同时本文还对目前科普图书的统计及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在科普图书统计和研究方面存在缺乏有效的统计方法、研究主题局限于图书编辑出版、同一研究者发文量少、国际学术影响力偏低等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尝试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科普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涛 《科普研究》2015,10(2):43-50
社会生物学在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争论,然而中国与一些东亚国家在这场争论中始终处于缺场和失语状态。经过历史的梳理,我们发现,社会生物学争论只是19世纪西方进化论争论的现代体现,是西方文明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中西文化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区别,都使得社会生物学争论不会在中国发生。然而,健康的、良性的科普过程理应发生争论,有争论的科普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向中国的科普在地化的任务再次提出呼求,中国的科普需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多元文化的当下中国,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科普争论的诸多成果,但必须是以结合我国国情为基础。我们建议开展利他主义大讨论、加强传统工艺的科普工作、关注时代热点的科普宣传和加强本土科普作家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孟雷  吴琦来 《科普研究》2014,9(6):43-51
知识管理系统中将人的认知从低到高划分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大体上涵盖了人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人类认知的表现形式。世界银行1988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以\"知识和发展\"为主题,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为:数据——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信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知识——用于生产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智慧则是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传播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它的内容也无外乎表现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四个层次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文选取国内外少儿科普图书若干为案例,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方面对所选取的国内外少儿科普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作品间的异同,分析我们的缺失,从而提出提高我国少儿科普作品质量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郑华秀 《科普研究》2008,3(2):44-46
本文分析了几个与国民阅读习惯有关的、制约科普读物畅销/常销的因素,提出了策划市场、引导读者阅读习惯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选取政府科普组织和民间科普组织中的典型微博各一个,首先从阶段运营数据方面进行监测和比较,再深入到两个典型微博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考察二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科普组织微博科学传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付森  白欣 《科普研究》2011,6(3):94-96
2010年是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30周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是在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的积极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30年来为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的  相似文献   

9.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已成为科普界热议的话题,\"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发展成为科普界的共识,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通过市场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和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能弥补国家公益科普行为的不足。基于这一背景,围绕\"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陈静 《科普研究》2014,9(1):95-98
正笔者于2006年初来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加入教育出版中心这个团队。可能因为我的理科专业背景,中心主任周雁翎老师有意培养我成为一名主攻科普图书的编辑。他策划的科普书更侧重选题的经典性、权威性和作品的生命力,也更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提炼,而不单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递,因为在科学结晶的背后,精神和方法才最具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琴琴 《科普研究》2014,9(1):54-61
英美获奖科普图书的类型主要依据受众对象、学科性质的不同来划分。按受众对象分的奖项如英国皇家学会的\"青少年图书奖\"(Royal Society Young People’s Book Prize)、美国科学教师协会的\"青少年优秀科普图书奖\"(Outstanding Science Trade Books for Students K-12)等,按学科性质分的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STS奥伯利农业或自然科学书目奖\"(STS Oberly Award for Bibliography in the Agricultural or Natural Sciences)、\"罗伯特·F·塞伯特信息图书奖\"(Robert F.Sibert Informational Book Medal)等。本研究旨在了解英美不同类型科普图书奖项设置需要考虑的共同因素,主要以两国科学、教育、图书馆等组织下设置的科普图书奖项为例,对这些科普图书奖项的背景、评委会、评奖过程、标准等做出综述,并在分析提炼比较的基础上给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了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人文科学”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说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探讨了在科普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例,佐证了文章的立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以下3个观点:(1)早在20世纪初叶,已经出现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论述,已有学者对之加以研讨,并有重要著作;(2)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自然地融汇了人文精神;(3)科普作品若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以及“做人的道理”,那就大致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刘嘉麒 《科普研究》2012,7(5):29-30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普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推动力,哪里的科普做得好,哪里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就快,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赋予或增添文化的科学内涵,以避免或减少庸俗文化的滋生和传染,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科学普及是亿万大众的事,其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  相似文献   

14.
林磊 《科普研究》2006,1(2):36-41
本文从一名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将物理教学实践和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的经历。作者认为,二者的良好结合不仅对自身的物理学研究有所帮助,还使他摸索到了以物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新手段,并对了解科学史有所启迪。结合自身的实践,作者向活跃在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普书的阅读融合于教学实践中;(2)在学科研讨会中加入科普内容,或举行专门的科普研讨会;(3)举办全校规模的科普系列讲座;(4)科学家可在中学、社区,以及其他场所宣传科普;(5)促进科普作为新兴学科的出现;(6)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名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将物理教学实践和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的经历。作者认为,二者的良好结合不仅对自身的物理学研究有所帮助,还使他摸索到了以物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新手段,并对了解科学史有所启迪。结合自身的实践,作者向活跃在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普书的阅读融合于教学实践中;(2)在学科研讨会中加入科普内容,或举行专门的科普研讨会;(3)举办全校规模的科普系列讲座;(4)科学家可在中学、社区,以及其他场所宣传科普;(5)促进科普作为新兴学科的出现;(6)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18.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科普宣传栏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山东省实施的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每一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山东省烟台市科普村村通宣传栏传播效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农民了解并且支持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有其实际传播效果。目前的科普宣传栏在资金、挂图、管护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PM2.5污染已成突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健康、交通安全及经济发展都存在较大危害。本文针对这一科学传播新热点,对PM2.5污染发生区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进行典型研究,以了解我国公民PM2.5科普需求,基于受众视角寻求有效的科学传播路径及方式,为PM2.5科普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定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典型城市进行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公民PM2.5科普现状及科普需求要点,并为PM2.5科普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