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分组传送网络中的OAM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基于MPLS-TP技术的PTN网络中的故障检测、保护倒换以及性能监测等OAM机制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左越  吴学军 《通信技术》2011,44(3):99-101
操作、管理、维护(OAM)机制是加强对分组传送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关键。继传输多协议标签(T-MPLS)技术以后,MPLS-TP吸收了三层IP、二层PWE3和一层TDM/OTN技术的优点,将OAM技术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作为分组交换网络(PTN)的主流技术,MPLS-TP必须拥有强大的OAM技术才能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主要对其硬件实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详述了MPLS-TP网络的OAM网络模型及主要功能。重点对OAM功能硬件实现方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实现方案,详述了各个功能模块的逻辑处理过程及具体电路实现。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系统级的验证,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3.
赵光磊 《通信世界》2010,(28):37-37
将于2011年4月份发布的MPLS-TP的OAM和保护标准,使得PTN支持L3的必要性将逐渐消失,路由器和PTN之间将采用MPLS-TP做为标准网络接口。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MPLS-TP在移动回传应用的技术背景、相关国际和国内标准化进展,然后介绍了我国PTN标准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MPLS-TP OAM国际标准争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PTN网络管理维护与传统SDH网络相比更加复杂,需要管理多个层次的故障和性能,同时在业务配置和日常维护过程中,需要对业务相关的OAM和QoS进行配置。本文从PTN网络的管理维护需求出发,对PTN网络中的业务规划,OAM管理,QoS管理以及日常的故障定位与性能维护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分组传送网技术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分组传送网(PTN)/传送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TP)技术和标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oS)实现机制、网络分层结构、三层(L3)功能的引入和数据平面环回功能等进行了探讨,并基于PTN网络建设维护和开展业务的需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对PTN网络中的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和区分服务两种机制的分析,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业务的端到端的QoS保障机制。基于已有的MPLS-TP标准和草案明确的PTN的分层结构,文章提出了在PTN中引入L3功能的方式。文章还提出了数据平面环回功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5):565-568
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BFD)是一种简单、快速、通用的连通性检测机制,有利于快速检测故障,降低设备故障对业务的影响。对BFD的工作原理、报文格式进行了简要介绍,采用一种分布式处理方式设计实现了BFD。通过控制交换板的CPU进行BFD会话管理,利用线路接口板的网络处理器进行BFD包的快速发送、接收和故障检测,避免了大量BFD包对控制交换板CPU的冲击,提高了设备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电子与电脑》2011,(8):78-78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日前宣布推出了业界领先的基于硬件的MPLS-TPOAM方案,同时支持基于BFD扩展和基于GACH封装Y.1731(BHH草案)的MPLS-TPOAM协议。该方案的推出使电信设备制造商特别是传输设备制造商能够灵活地部署基于MPLS-TP的传输设备并与IP/MPLS核心网互通.保证承载网向分组传送网PTN)平滑升级。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了OAM在T-MPLS网络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原有网络(如MPLS、以太网等)OAM机制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T-MPLS OAM的网络模型、统一帧格式、功能需求及主要工具类型,并重点突出了部分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技术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OAM机制是保障PTN网络业务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PTNOAM体系结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PTN网络中OAM相关功能的测试方法,并对PTNOAM测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讯世界》2010,(8):54-55
烽火通信 PTN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1)PTN的标准化进展。PTN技术原来基于T-MPLS协议,随着ITU-T与IETF联合对此技术的标准化,T-MPLS逐步演进成MPLS-TP,虽然两者在转发平面、管理平面等绝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电信业务全IP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了下一代分组传送网PTN的产生.作者以PTN两大主流技术(TMPLS和PBT)的OAM协议标准为对象,深入分析和比较了两者OAM在功能特性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MPLS网络的OAM功能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结合MPLS的协议参考模型阐述了操作与维护(OAM)在MPLS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其次,结合协议Y.1710和Y.1711,对OAM的数据格式和OAM的机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综合业务交换机中OAM软件的实现模型、内部外部接口进行了说明,并对OAM软件的4个主要模块:维护控制模块、连通性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和性能管理模块的功能实现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相似文献   

14.
唐彦  冯卫东 《通信技术》2011,44(6):119-122
通过对基于MPLS-TP协议架构下的新一代光接入传送技术的深入解析及应用探讨,展示了基于业务需求的各种技术的具体应用。应用探讨中着重对QOS的实现机制分析,根据流量及区分提出了一种端对端的QOS业务保障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另外,结合实际对OAM、时间同步及L3业务的需求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及实施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性能测试数据,对于PTN的实际具体应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芳 《电信技术》2009,(6):38-40
1 PTN技术的核心特点和产业现状 PTN是新一代基于分组的、面向连接的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不仅能较好地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而且兼顾了传统TDM业务。PTN在3G无线回传、企事业专线、IPTV等高品质业务承载领域,具有面向连接的多业务承载、50ms的网络保护、完善的运行管理维护(OAM)机制、全面的QoS保障以及功能强大的传送网管功能等核心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丛凯  赵福川 《中兴通讯技术》2010,16(3):31-34,46
融合了分组技术及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优势的分组传送网(PTN)技术以分组交换为核心,先天具备高效统计复用能力,更适应分组业务的高效传输。同时其类似SDH的强大运行维护管理(OAM)及电信级保护能力保障了移动回传业务的高效管理及传输质量。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应用(MPLS-TP)技术的分组传送网在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体系基础上去除了倒数第二跳(PHP)、标签合并及等价多路径(ECMP)等无连接特性,并在OAM、保护及同步技术方面做了相应增强,更适合承载IP化后的移动回传业务及大客户业务。PTN与原有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城域以太网及IPoverWDM/OTN网络有机配合,合理分工,将共同服务于全IP时代的电信业务。  相似文献   

17.
《通讯世界》2010,(8):55-55
烽火通信 从大方向来说,PTN的发展脉络就是MPLS-TP的发展方向,在标准化方面,后续需要规范OAM、控制平面,规范互联互通标准等等;在产品化方面,随着PTN网络建设的深入,细分需求带来产品衍生系列化的需求,在纷杂的接入层应用中,需要更贴近各运营场景的差异化产品,而在核心端,  相似文献   

18.
BFD技术在IP承载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向转发检测(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是一种快速检测IP网络链路和通道连接性的新型机制,为快速故障恢复奠定了基础,因而作为提高IP网络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BFD技术的协议及其典型应用,并对BFD技术与现有控制层面技术的配合使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加莹 《中国通信》2010,7(3):123-133
 本文通过市场需求和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了分组传送网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阐释了分组传送网的关键技术,包括PTN架构、业务、OAM、QoS、生存性技术、同步技术、控制技术、交换技术等。描述了分组传送设备的类型和功能特性及在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还对分组传送网有关标准尤其是MPLS-TP相关标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对需求、技术、应用、标准几个方面情况,可以理解分组传送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分组传送网(PTN)是业内关注的电信级承载技术热点之一。在国际标准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的PTN设备开发和网络应用处于领先地位。文章基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通信行业标准《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重点阐述了PTN网络功能架构、多业务承载和数据转发功能、PTN网络保护、运行管理维护(OAM)架构和功能要求4个方面的内容。结合中国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利益,文章对涉及PTN行标的技术选择、网络应用和后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