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青少年利用DV的手段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活动,它与一般的校园DV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青少年基于一个探究式课题的拍摄,并在拍摄中提高科学素养和拍摄技术的活动。探究是青少年科学DV活动的核心,是科学DV区别于其他DV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怎样在科学DV活动中凸显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呢?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春来到,转眼,青少年科学DV活动已走过了近两个年头。作为—个鼓励青少年拿起DV,用DV记录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活动,“青少年科学DV”这个新兴的概念在这近两年的时间中,被无数的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了解和接受,有众多的教师带领着自己的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个卓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蒋程  詹琰  王伟  茅羽佳  王聪 《科普研究》2021,16(2):92-99
校外科学营类活动是学校正式教育之外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为例,以科学兴趣为主要探究变量,使用大样本(n=11980)遍历性问卷调查方法探讨校外科学营类活动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能够起到较为正面的影响,对学生的科学兴趣感知和科学专业选择倾向有较好的提升作用,在吸引青少年进入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职业方面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科学中心展览和教育资源及公众教育形态的基础上,提出常设展示项目是科学中心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一度科普资源,适用于公众的非正式教育。青少年是科学中心的主体受众,为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需加强对他们的非正规教育。对常设展品展项进行教育资源二度开发,组织形式多样、开放灵活的面向不同年龄和知识层面的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是科学中心对青少年实施非正规教育的重要途径。作者以广东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为例,探讨与教育系统合作的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二度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十环节"模式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的性质决定了小学科学课是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在教学的特别探究活动中,课堂吵闹是司空见惯的事,教师一般通过严肃课堂纪律加以调控,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治标不治本。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被忽视是最主要的原因。文章就以如何把握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关注这一心理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案例,提出对策,寄望于科学课吵闹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李曦 《科普研究》2008,3(5):68-73
美国科学促进会是美国民间从事科学传播的重要机构,它所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其中非正规教育项目尤其引人注目.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对近年来美国科促会的非正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介绍,希望以此来展现这些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给国内的相关活动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欢  吕丁 《科普研究》2013,8(3):11-11
1.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普剧为小学生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科普剧的创作取向立足于传递准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在创作表演中利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心理,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能收集准确的科学信息,调查和验证科学小实验,通过团队的合作交流呈现出自主编排的科普剧目,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逐步形成乐于探究、乐于体  相似文献   

8.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0.
蒋怒雪  张磊  靖成 《科普研究》2017,12(6):51-61
公众科学活动是让公众通过系统的采集数据和观测自然现象等途径来参与科学项目的过程。环境教 育作为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已越来越被教育从业人员所重视,其教育价值日渐凸显。 本文尝试着对以自然观测为主体的环境教育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以“春燕调查”项目为例,将公众科学活动 与本土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剖析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评估框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的实施 效果数据加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项目的设计和资源包进行修订及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1.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佟贺丰 《科普研究》2009,4(6):49-52
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外科技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我国科技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我国的科技馆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素质、科技馆能够通过何种途径更好地实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至今仍然没有十分系统清晰的思路。本文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对科学素质涉及的三个重要维度——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行细分,将抽象的概念细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馆观众不同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科学素质培养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4.
钱贵晴 《科普研究》2009,4(4):16-23
从科普的自然属性理解,科普是非学科科学技术教育与传播的集合。作者综合应用脑科学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进行研究,提出了“科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来理解科普,并从这一新视角对科普的定义、内涵、属性特征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周婧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3,8(2):61-65
本文基于一次"水"主题科普活动的教育效果分析,讨论科普活动对于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表明,科普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激发科学学习兴趣。文章同时从拓展参与校外科普活动渠道、营造校外科学学习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利用科普活动促进学校科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薛永红  王洪鹏 《科普研究》2014,9(2):73-78,90
"学科文化"理论作为欧盟HIPST研究计划的核心理论,为科学文化建立起了"内核—躯体—外缘"的结构模型。研究者以此模型为基础,解释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发展的模式。将这一模型应用在科学教育领域,阐明了科学本质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选择和组织科学课程内容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学习等问题。目前,依据该理论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已经在欧盟地区广泛使用,期望以此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表明,我国的科学新闻仍然不十分景气。一些科学新闻工作者认为,市场导向的媒体改革导致了娱乐与体育等新闻取代了严肃的科学报道的位置。然而,本文通过研究科学新闻产出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并分析科研机构新闻发布及相应的媒体对此进行的报道,提出中国领导大力支持的科普宣传工作,与大众通过媒体对科学新闻的需求产生了错位。以宣传成就为导向的科普模式在我国科学新闻的弱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要改善科学新闻,必须从改善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宣传模式着手,使科学报道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受众的探索精神和让公众参与科学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科普知识的广义理解,将科普知识分为核心层、中间层与外围层三个层面。核心层是在"学院科学"理念下的简化的科学知识,遵守默顿的CUDOS规范;中间层是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后学院科学知识,遵守齐曼的PLACE规范;外围层是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生活科学知识,遵守BASIC规范,且各层次从目的、理念、内容、模式、物化表现等方面都各具特点。这三个层面的科普知识从核心到外围没有绝对界限,但从"纯净"的基础科学知识到社会、文化因素渗透的趋势越来越强。科普知识的细分与深层剖析为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