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测试精品廊     
interWATCHATM/LAN/WAN分析仪IMA功能测试选件宝隆大北GNNettest的interWATCH分析仪系统可以为您提供IMA功能和性能测试。IMA(ATM反向复用)为运营商提供了低带宽DS1/E1服务和高速率、高成本DS3/E3服务之间的过渡解决方案。利用IMA技术,用户可以通过配置多条DS1/E1线路使其具有单条ATM高速链路的功能。经验证,制造商、服务供应商和大型用户可以正确运行IMA系统,检测性能以及解决问题,在广泛的条件下,利用大量的测试(包括负面测试功能)来分析IMA的运…  相似文献   

2.
UT斯达康宣布将为日本BBTC公司提供价值为1亿美元的AN -2000IB设备 ,帮助BBTC以DSLAM模式为用户提供高速数据服务。BBTC是日本提供内容的服务商 ,最近刚刚开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提供ADSL服务。除提供基本语音、数据外 ,AN -2000还提供了ADSL和LANSwitch两种宽带综合接入 ,为建设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大楼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AN -2000网管系统基于TCP/IP协议 ,并提供多种开放接口可与TMN等其他网管系统、112系统、环境监控系统连接 ,方便了用户对接入网的维护和管理。A…  相似文献   

3.
发展迅速的DCS1800数字蜂窝系统(DCS)1800是在欧洲电信标准化学会(ETSI)制定的GS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91年由ETSI定义。GSM采用TDMA/FDD双工方式,频率间隔为200kHz,信道复用数为8。DCS1800与GSM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发展迅速的DCS1800DCS(数字蜂窝系统)1800是在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学会)制定的GS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91年由ETSI定义。GSM采用TDMA/FDD双工方式,频率间隔为200kHz,信道复用数为8。DCS1800与GSM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多重TCM技术应用于室内慢衰落信道下的直接序列扩频多址(DS/SSMA)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采用多重伪码扩频和多重相关接收的DS/SSMA系统模型及其理论分析方法。在系统用户数、用户信源比特速率和伪码周期相同的条件下,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多重TCM的DS/SSMA系统性能显著优于一重TCMDS/SSMA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AD607为3V低功耗接收机中频子系统芯片,带有自动增益控制(AGC)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功能。该器件可用于GSM,CDMA,TDMA和TETRA等通信系统的接收机、卫星终端和便携式通信设备中,文中介绍了AD607的原理、特点与性能参数,并重点介绍了应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和典型应用电路.  相似文献   

7.
四、安装并配置基于Windows95/98的PPTP客户机客户机上已安装Windows95/98,配置好RAS和拨号网络,在RAS中配置了一个模拟MODEM或ISDN设备,装有TCP/IP协议,再准备一个ISP提供的PPP帐号和经过升级的拨号网络程序...  相似文献   

8.
测试精品廊     
《电信科学》2002,18(12)
AgilentE7495A基站测试仪安捷伦科技的便携式基站测试仪AgilentE7495A(如图1所示 ) ,提供CDMA、GSM、TDMA及UMTS等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关键测试。结合所有最常用的BTS测量 :功率表、CW及CDMA反向链路信号发生器、CDMA空中接口测试工具、天馈线故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T1/E1测试仪、CDMA/UMTS/TDMA/GSM的TXRF测试、CDMA/UMTS的TXRF调制分析、内置GPS接收机。该基站测试仪具有以下特点 :·使用简便 :单一的硬键/软键接口设计和内置式辅助…  相似文献   

9.
UIM(UserIdentity Module)代表了移动终端卡未来发展方向 ,它比传统的鉴权手段如MIN/IMSI、MIN/ESN适配方式更具优势。UIMID方式除了适用于CDMA系统外 ,还可用于GSM系统和其他的TDMA方式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标准以GSM系统最新执行的标准为基础框架制定 ,CDMA机卡分离 ,手机将遵从该标准进行研发 ,内容包括CDMA、GSM、IMT-2000、Internet、WAP等部分 ,文件格式类似于U NIX。以上这些内容基于IS -95B协议 ,并向下兼容IS -95A ,…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网络编码调制(TCM)应用于市区多径衰落信道下的直接序列扩频多址(DS/SSMA)系统中,应用DS条件下市区多径衰落信道的等效模型,提出了一种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TCMDS/SSMA系统在该信道下性能的新方法,并将传统的Ungerboeck型TCM才本文所构成的若干种低码率TCMDS/SSMA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PCB板组装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CIMS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以CIMS系统中的CAD/CAM为重点,介绍了构造和设计一个电子CAD/CAM集成系统的方法和思路,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该技术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2.
PCB板组装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CIMS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CIMS系统中的CAD/CAM为重点,介绍了构造和设计一个电子CAD/CAM集成系统的方法和思路,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该技术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3.
前言: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如何从CAD设计系统中导出X、Y坐标数据,并转换成贴片数据的方法和思路,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SMT设备编程全攻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了如何从CAD设计系统中导出x、y坐标数据,并转换成贴片数据的方法和思路,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5.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如何从CAD设计系统中导出X、Y坐标数据,并转换成贴片数据的方法和思路,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6.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如何从CAD设计系统中导出X、Y坐标数据,并转换成贴片数据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从Gerber文件中导出X、Y坐标数据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如何从Gerber文件中导出DXF文件,最后文章指出利用Gerber文件可有效提升电子组装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Gerber文件提高电子组装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飞 《电子与封装》2006,6(10):10-13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从Gerber文件中导出X、Y坐标数据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如何从Gerber文件中导出DXF文件,最后文章指出利用Gerber文件可有效提升电子组装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鲜飞 《印制电路信息》2006,(5):58-60,67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如何在CAD设计系统和SMT自动化加工设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和共享,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从Gerber文件中导出X、Y坐标数据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如何从Gerber文件中导出DXF文件,最后文章指出利用Gerber文件可有效提升电子组装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贴片机脱机编程的快捷方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SMT生产线中的大多数加工设备均为数控设备。它们编程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数据均可从CAD设计系统中得到。文章介绍了如何从CAD设计系统中导出X、Y坐标数据,并转换成贴片数据的方法和思路,以期引起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