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育学作为一项历史悠久,重要性极高的学科,其学科性质被不断争论。基于此,从科学本质出发,分析了科学的内涵及分类并以此作为论据对教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教育学是一门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属性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公众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为科学文化总体的不断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文化与科技普及,科技普及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得科学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通过辨析科普文化与科学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关联,指出发展科普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进而简述了科普文化建设的成效,并对科普文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企业管理有两大抓手,—个是制度,另—个是企业文化。制度是网,具有刚性,不可能面面俱到;文化是空气,它无孔不入,深得人心,为企业提供养分,能确保企业基业常青。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软工具,其价值和作用早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论证。中国移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被系统提炼出来后,如何把握卓越文化的本质,紧密结合地域特征、企业特点和运营发展,有效开展文化落地工作,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已经成为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新跨越的一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为全面深入落实《科学素质纲要》,促进科学传播,推动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刘佳 《科普研究》2016,11(5):17-22,53
科技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是理解科技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科学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科学传播向 文化软实力转化需借以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而科技软实力正是促成科学传播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5,10(4):21-2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已经进入到科学发达国家行列。在大数据时代,应该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观察在科学文化中中国文化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不仅包括了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同时也包括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以及这种冲击带来的理解偏移和态度变化。本文在欧美学者的“Culturomics”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启发下,提出“Sci-Culturomics”概念和研究模式。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现阶段的大数据条件下的研究可能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琦来  普宏  孟雷 《科普研究》2013,8(4):46-53
本文以"为什么传播"、"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为分析框架,尝试了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与日本相比,我国的科学传播教育表现为培养目标聚焦不足;在"如何传播"上没有形成一套课程体系;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集中在理论层面,但对"为什么传播"和"传播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来对应。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教育界、科技界、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科学传播的认识不足以及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9.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科普究竟是什么?",对于科普工作者(或科学传播者)而言,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可能"并不像它初看起来那样简单" (<理解科普>序).这是笔者译完西英格兰布里斯托大学文化研究高级讲师彼得·布洛克斯的<理解科普> (麦克劳希尔出版集团,2006年)之后的第一感觉.大概,这个有时易被忽视的问题就像任何想要"认识自己"的问题一样,充满了吸引力和挑战,也充满了困惑和怀疑.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09,4(4):45-49
本文探讨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功能定位,并就如何实现其功能及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教给青少年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遵循孩子们的发育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搞好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的普适性和综合性;坚持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而对于如何发挥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的作用,作者以科技场馆为例,提出科学教育类场馆的建设,不仅要有展品内容建设方案,也要有展示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12.
谈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杰 《科普研究》2009,4(4):50-52
“科学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显示着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既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宇 《科普研究》2012,7(2):63-68
近代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中小学校,自然科学教科书是科学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学习教育工具。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第一家近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也是我国第一家出版近代教科书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因其出版自然科学教科书时间跨度长,具备现代的出版与教育理念,并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编辑队伍,使其出版的自然科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大力发掘其教育功能是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初中学生在参观科技馆过程中的典型对话类型和先前知识对对话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发现:(1)学生在科技馆中的学习对话类型主要包括描述、联系个人经验、解释、情感表达和行为指导,但学习对话数量较少;(2)先前知识能促进学生通过解释展品,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3)先前知识丰富的学生在参观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并更倾向于反思行为效果。同时,本研究建议从展品内容和参观形式两方面来促进学生科技馆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科协系统发挥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教育作用的科普场所主要有科技馆《科学中心》、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农村校外青少年学习中心等,文章对它们开展的活动、队伍建设、管理体制。资金投入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梳理,认为科普场所开展的活动在展教理念,活动内容、服务能力及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内容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表明,我国的科学新闻仍然不十分景气。一些科学新闻工作者认为,市场导向的媒体改革导致了娱乐与体育等新闻取代了严肃的科学报道的位置。然而,本文通过研究科学新闻产出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并分析科研机构新闻发布及相应的媒体对此进行的报道,提出中国领导大力支持的科普宣传工作,与大众通过媒体对科学新闻的需求产生了错位。以宣传成就为导向的科普模式在我国科学新闻的弱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要改善科学新闻,必须从改善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宣传模式着手,使科学报道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受众的探索精神和让公众参与科学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谈的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信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观念等资讯)传播得正确、广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普及、民智发达的境界。论述前提限于大众传媒的科普范畴,至于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则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从科学与媒介、科学作者、科学写作、科学消息之传播,以及科学家等5个理论研究的面向来分析台湾的科普困境,以为台湾的科普是相当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于峰 《科普研究》2012,7(6):22-2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与本质的探究,结合科技馆常设展的三类展示方式,尝试性地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魔方机器人"展项研发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9.
龙金晶 《科普研究》2013,8(4):27-32
科技馆展教功能的演变和发展深受社会教育变革的影响。因此,将科技馆展教功能的演变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及教育思想变革发展的历程中来看,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科技馆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意义所在。本文分三个阶段梳理了科技馆诞生前后及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催生的教育改革思想,在此基础上,探寻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对世界科技馆展教功能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馆展教功能的演变规律,为当下我国科技馆的展教能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