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婷 《科普研究》2012,7(2):22-28
在广义上的科普发展到科学传播的阶段,对公众需要了解什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都更加关注了,从而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了解也经历着一个从定性研究到定量调查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维度——内容、方式、对象来看,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都需要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至于如何结合,则应在科学传播的实践中寻找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2):17-25
以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为依托,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对公众科学素养测评题进行分类评分;利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尝试分析研究,对影响科学素养的部分社会背景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特别是注重性别因素的影响,并根据计算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人类学中,吉尔兹提出地方性知识概念,它强调了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文化特质的知识。在对"科学素养"概念理解多元化的背景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引入地方性知识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探讨科学素养调查引入地方性科技知识合理性问题的基础上,选取了兼具民族性和边缘性的内蒙古地区的公众,进行了国家标准问卷和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地方性科技知识问卷的双重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对讨论的科学素养衡量标准多元化提供一个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中需要改革的思路。建议通过1至2年的努力建立既能够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能够进行国内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璐  蔡雪斌  甄瑞 《科普研究》2014,9(3):41-44,64
幼儿园教育是国民教育链条的开端,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且决定幼儿科学素养水平。本研究采用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安徽省3市14个幼儿园的166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职级、年龄、教龄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幼儿教师科学普及提出了如下建议:(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普及;(2)充分利用当地科技资源进行科学普及;(3)采用多种形式(如科普剧、科普知识大赛)进行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湖北省公民科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深刻地揭示科学素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交互关系,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湖北省境内展开研究。通过对1234名样本的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探讨了当前湖北省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科学素养与当前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了在科学素养中的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为保证一个社会和谐有效的运转,必须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也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发展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7.
在发达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大众科学知识的核心通常是指科学家定义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002年12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对研究的理解更多地与一些基本问题相关为公众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让公众了解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生活与艾滋病毒感染之间的必然联系等等。发展中国家促进公众对研究的理解的各种项目必须面向弱势群体,必须努力消除社会阶层与地域间的不平等。科学技术资源的分配在政策上不应无视差别地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8.
美国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学者J.D.米勒教授首创了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论述了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与演变历程及其国际应用,并揭示了其对我国当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建设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0.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1.
12.
13.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12,7(1):19-22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若要持续、健康和更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今后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应更突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应立足国情,探索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体系;应正确处理公民科学素质与科普、社会实践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薛强 《电信科学》2005,21(5):31-34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IP电信网的概念,然后对IP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两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再通过对IP电信网几种实现思路的分析,指出目前的IP网络必须经过适当的改造才能够满足电信网的要求,并给出了几种改造的思路,然后从运营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想法。对于基于IP电信网开展电信业务的运营模式本文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内涵和功能分析的角度,回顾了科学素质概念的两条研究进路,提出科学素质研究从来不是与价值无涉的。学界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知识建构,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因此,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应基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保留当今世界各国公民科学素质共性要求的同时,把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国百姓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的内容凸显出来,把广大劳动者对于自身科学素质最迫切的需求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18.
对NGN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公共因特网的优点是分布、开放和自治性,使其能够在全球广泛普及、无处不在,而其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代表未来发展方向.NGN强调考虑电信运营商的要求,需要建立全网的统一控制,将导致成为运营商的专网,从而失去因特网的基本优点.因特网生态系统的建立,性能的提高,开始能够提供可以和NGN竞争的业务,将挤压NGN的生存空间.NGN不应该将自己置身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下一代因特网之外.NGN应该扩大内涵,实现和NGI的融合统一,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很可能仍然保持因特网分布自治的基本形态以具有无处不在的渗透能力,而同时并行存在具有目前NGN定义的集中控制QoS能力的专网,以满足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9.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坚  黄婷 《科普研究》2011,(Z1):61-65
科学素养指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可通过通识教育来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涵盖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造就既有科学素养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张磊  李婧 《科普研究》2011,6(5):33-35
讨论了对应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条件,在此基础上,以2010年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公民文化程度与未接触过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的原因之间的关系,用SPSS统计软件示范了对应分析的过程,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