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慧 《科普研究》2008,3(5):57-62
<哥德巴赫猜想>与后来中国"民科"现象有一定关联,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集中讨论了媒介在宣传科学家过程中对科学形象的塑造及对"民科"催化作用.当时高密度、高强度的科学宣传使陈景润及他所研究的数论被符号亿、意识形态化.30多年后,中国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科"作为中国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殊人士也在新的社会空间中开始悄然变化,如研究方向、对网络等新媒介的利用等.中国的科技报导、科学传播需要融入批判精神,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是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点人群之一。为了促进未成年人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编制《青少年科学素养基准》,明确未成年人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的内容,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和监测提供依据。本文对国内外青少年科学素养标准和评价项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以科学素养的"九要素模型"为参考框架,提出了青少年科学素质基准的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3.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4.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5.
程萍 《科普研究》2006,(4):32-42
在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日益产生广泛、深入影响的今天,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环境事件"给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事实上,在公众抱怨政府监管不力的同时,我国政府和公务员由于职责和责任的要求,比公众更加关心环境问题.<我国厅局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厅局级公务员中有60%以上的人"非常关心"环境污染问题;有98.7%约人对"控制和治理污染"的科学技术研究持支持态度;有超过95%的人在决策时会考虑到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素养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是科学素养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以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在受教育年限和程度相似的情况下,男、女大学生科学素养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并特别指出,在科学素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将会对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认识,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发达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大众科学知识的核心通常是指科学家定义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002年12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对研究的理解更多地与一些基本问题相关为公众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让公众了解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生活与艾滋病毒感染之间的必然联系等等。发展中国家促进公众对研究的理解的各种项目必须面向弱势群体,必须努力消除社会阶层与地域间的不平等。科学技术资源的分配在政策上不应无视差别地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8.
王慧  聂竹明 《科普研究》2013,8(5):76-82
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公众的科学普及。为了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政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位,制定了利用科技发展教育、普及信息技术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持续演进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促动了美国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文以美国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内容为背景,从每个计划的战略目标、内容特点与发展变化探寻美国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之路,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现实的和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坚  黄婷 《科普研究》2011,(Z1):61-65
科学素养指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可通过通识教育来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涵盖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造就既有科学素养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吴伟兴 《科普研究》2013,8(4):53-53
科学与伪科学是科学界内外经常谈论和争执的一个重要话题。自从科学产生以来,关于这个话题的辩论和争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在普通人看来,科学几乎无所不能,科学就是真理,科学总是正确的,科学就意味着崇高、神圣。而伪科学呢?和它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就是"愚昧"、"迷信"、"错误"、反动"、"歪理邪说"、"招摇撞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