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击防护需求,建立了雷击损伤效应测试系统,利用不同峰值、不同持续时间的冲击电流对不同尺寸、不同类型的CFRP试件进行了测试。对不同尺寸的未防护试件的雷击实验结果表明,雷电流峰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其比能也越大,对CFRP的损伤效应越显著。对粘贴有铜网的试件的测试结果表明,铜网防护层能够显著降低雷电流对CFRP结构的损伤,实现有效的雷击防护。  相似文献   

2.
现代飞机技术发展中,大量微电子技术和复合材料的使用增加了飞机对雷电的敏感性,雷击后对设备产生间接效应。本文对某型号飞机的空速管系统的雷电间接效应进行防护试验。并通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法对未加入和加入雷电抑制保护的空速管分别进行测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加入雷电抑制器动作,可以有效保护电源。  相似文献   

3.
基于深入研究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LEMP)对飞行器的危害,提高飞行器雷电防护性能的目的。通过详细阐述雷电特性,分析影响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遭受雷击的主要因素,应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计算了雷电能量与飞行器的耦合,总结出雷电电磁脉冲对飞行器的危害效应。最后,主要从内部防护和外部防护两个方面,提出了飞行器LEMP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雷电电磁脉冲、核电磁脉冲和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脉冲等强电磁脉冲容易对雷达造成损伤的问题,根据脉冲防护要求所建议的雷电脉冲、核电脉冲以及非核电脉冲的参数,仿真水平距离上各种电磁脉冲产生的电磁场强分布和功率谱密度分布,分析天线对各种电磁脉冲的耦合特性,计算屏蔽设备对电磁脉冲的屏蔽效能,综合评估易损伤模块针对各种脉冲的响应特性和损伤效应,对雷达电磁脉冲防护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整机雷电间接效应防护试验是民用飞机为取得适航证所必须开展的试验项目。针对整机级间接效应试验, 给出扫频测试和电流脉冲测试两种试验方法和系统,并对两种试验方法的区别以及整机级试验的导体回路设计和数据 处理技术等进行详细介绍,对国内自主开展整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1雷电防护概述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大气物理现象,雷电会产生强大的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烈的静电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十万安培。千百年来,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落雷后在雷击中心1.5~2km半径的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  相似文献   

7.
雷电对飞机的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机载天线作为飞机的外部突出的结构件,较易成为雷击附着点。当闪电击中天线时,与天线相连的电缆一端可能产生短时的电压瞬态,并且造成元件故障及设备误动作和损坏。采用电磁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飞机雷电实验中的“外部安装硬件的注入瞬态试验冶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机载天线由于雷电流附着而被注入电压电流时,其与飞机组件相连的导线中的诱导电压和电流。该项工作为进一步开展飞机外部结构件的雷电效应研究及机载设备的雷电防护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功率微波能对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利用高功率微波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L 波段高功率微波对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的损伤效应,通过改变微波源和计算机设置,得到了损伤规律,分析了损伤机理,确定了受试样本的损伤阈值,并通过三参数威布尔函数法拓展得到了计算机类设备的损伤阈值范围。研究结果为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设备对高功率微波的防护技术研究和防护标准规范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闪电近区电场具有瞬时性和高强度的特点,在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及雷电效应测试中,往往需要根据雷电所产生的脉冲辐射强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测试措施,在雷电防护标准规范中应明确给出距离雷电通道不同距离处的电场峰值及其变化率的变化情况.文中在传输线(transmission-line,TL)模型的基础上,对雷电近区电场峰值及其变化率随距离的变化进行近似表达,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近似表达式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测数据及课题组野外实际观测数据较为吻合,可用于表征距离雷电通道1 km范围内电场峰值和电场变化率的变化,对实际防雷设计和相关的效应测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目前航空器雷电附着区研究时多采用试验方法,理论划分研究不多。以某类航空器为研究对象,应用"尖端效应"理论,对雷云起电、发展机理、飞行中航空器的带电机理及雷电先导初始附着机制等进行研究,进一步理论划分航空器雷电附着区域。依据GJB3567《军用飞机雷电防护鉴定试验方法》和SAE ARP5416《飞机雷电试验方法》中相关方法,对该航空器的1:3 缩比模型进行雷击附着点试验,并与国内外相关划分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证明了划分区域的正确性和该雷电附着区划分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一定程度上为包括航空器在内的多种导体的雷电附着区划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