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各国对猪瘟病毒的形态结构已有许多报道,差别较大。而我国培育的“54—Ⅲ系”猪瘟兔化弱毒(即C株或K株)还未见到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实验对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的猪瘟兔化弱毒做了初步的电镜观察。从负染后的病毒电镜照片可以看出,病毒形态大致上分为三种颗粒:一种为30nm左右的颗粒,其中有的呈  相似文献   

2.
低温电镜术证实了兔出血症病毒亚基因组颗粒的存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兔肝细胞分离纯化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低温电镜术显示出存在两种核心密度有明显差异的颗粒--高密度颗粒和低密度颗粒;而病毒的负染电镜术则显示绝大多数病毒颗粒具有完整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分析表明高密度颗粒和低密度颗粒具有相同的衣壳结构,且不存在释放核酸的通道。对低密度颗粒核心区的密度分析表明相当数量的颗粒并非空衣壳。我们认为这部分低密度颗粒是含病毒亚基因组RNA的病毒颗粒,从而为兔出血症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7.5kb基因组和2.2kb亚基因组RNA分别包装成病毒颗粒提供了结构证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铁蛋白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间接法染色免疫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经Vero E—6细胞从HFRS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到的二株病毒(H—8205及H—8278株)的形态作了观察。结果在细胞基质内、胞浆空泡内及细胞外查见为免疫复合物和铁蛋白颗粒或酶反应沉淀物包绕的病毒颗粒,园形或卵园形,平均直径108nm,变化范围50—156nm。颗粒有双层膜结构及表面突起,有的囊膜不连续,有小孔通过,颗粒内部为疏松的细颗粒状及微管状结构。两株病毒在形态上无差别。对照组(包括用正常人血清取代恢复期病人血清的对照)未见到类似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5.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利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分别以TZSV的N 蛋白多克隆抗体及TZSV的Gn蛋白多克隆抗体为一抗,然后以胶体金标记羊抗兔IgG?gold(10 nm)为二抗对病毒进行胶体金标记,电镜观察用TZSV Gn蛋白抗体标记的胶体金颗粒能很好地结合到病毒粒体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TZSV更为准确可靠地检测。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酶超薄切片法,对从陕西分离的82—010H、84—H_1病毒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病毒颗粒直径大小平均为130nm,外层有双层膜,在双膜的外层有不太明显的纤突,病毒内浆由不规则的颗粒、丝状物构成。与洪涛等报告结果相同。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有以下变化:细胞微绒毛增多,空泡增多,细胞的核浆比例增大,有的细胞其细胞器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原核表达BmCPV RDRP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的兔抗血清为一抗,直径15nm山羊抗兔IgG 胶体金为二抗。应用3%多聚甲醛 0 1%戊二醛混和固定液、K4M低温包埋剂和紫外光聚合制备的样品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结果感染BmCPV(C)病蚕的中肠柱状细胞中,游离和病毒多角体中BmCPV的病毒粒子均能结合胶体金颗粒,平均标记率为25%左右,认为BmCPV(C) RDRP基因编码的蛋白应为BmCPV病毒的结构蛋白,位于病毒的衣壳上。其中一抗的使用浓度为1∶200,二抗的使用浓度为1∶40,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标记效果和较少的非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转染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有效性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转染组用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Lentivirus-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Lenti-EGFP)转染细胞,对照组则加入空白培养液,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及感染后不同时间段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计算转染率;RT-PCR检测EGFP mRNA的表达;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病毒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Lenti-EGFP转染细胞后从48h开始可见绿色荧光,在MOI=500时,转染后第5天转染率可达51%;RT-PCR检测转染组有EGFP的mRNA表达;MTT结果显示在MOI为1~500时,漫病毒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在MOI=500时,FCM检测慢病毒载体对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慢病毒载体可以在体外稳定有效转染兔角膜基质细胞且不影响细胞活性,是角膜基质细胞理想的基因转染载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电镜及电镜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和分析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SARS尸体解剖肺组织内的SARS CoV病毒颗粒的分布,并对SARS CoV病毒颗粒进行定性鉴定。在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均发现了SARS CoV病毒样颗粒,直径大小80~120nm,圆形或椭圆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皮肤疱疹病毒感染的电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电镜观察疱疹病毒(HV),为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并进一步研究人皮肤HV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及形态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儿皮肤活检组织超薄切片。结果:表皮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纤维内均可观察到病毒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成熟病毒颗粒直径约150-160nm,核衣壳直径约100-110nm。核衣壳的核心可分为空心型、颗粒型和致密型三种;郎格罕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HV可感染皮肤多种细胞及神经纤维;郎格罕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可能在限制病毒复制和阻止扩散中起重要作用;电镜对病毒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尖锐湿疣疣体细胞和病毒的超微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形态学依据;评价电子显微镜诊断尖锐湿疣的价值。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尖锐湿疣组织超薄切片。结果:疣体上皮棘细胞、基细胞明显增生,可见成群的挖空细胞和肿胀坏死细胞。在少数感染细胞核内可查见呈晶格状排列或散在分布的人乳头瘤病毒颗粒(HPV)。结论:查见病毒颗粒对尖锐湿疣有明确诊断价值,但阳性率较低;上皮细胞增生性改变结合典型的挖空细胞对尖锐湿疣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某仓库役牛群中暴发一次狂犬病,流行中取病牛脑组织经实验室检查,并应用电镜对该病病毒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狂犬病病毒在电镜下为子弹状的颗粒,宽约75~80nm,长约180nm,表面有脂蛋白膜包绕,膜上有剌突,膜内为条纹状螺旋对称的核衣壳。由于本材料为非咬伤性狂犬病流行,因而讨论了非咬伤性或非狂犬咬伤性狂犬病传播的途径。由狂犬咬伤引起的狂犬病已为人们所重视,但非咬伤性或非狂犬咬伤性所传播的狂犬病,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以至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野生型兔出血症病毒空间结构的低温电镜术及像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出血症病毒 ( 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造成家兔患烈性传染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对养兔业造成严重危害。该病毒基因组为约 7.5 kb正链单股 RNA,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架 ( ORF)。其中 ORF1约占基因组全长的 86 % ,编码一种结构蛋白 ( VP6 0 )以及若干种非结构蛋白 ,即螺旋酶 ,蛋白酶和 RNA聚合酶。负染色电镜术研究表明 ,RHDV颗粒具有 2 0面体对称性 ,其直径为 32 - 4 2 nm。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因组结构 ,RHDV被归为杯状病毒科 ( caliciviridae)。在 80年代初 ,我国学者首先发现了兔出血症病毒 ,从形态学 …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五种(扫描电镜观察、透射电镜直接观察、透射电镜旋转喷镀观察、透射电镜投影喷镀观察、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观察美国粘虫颗粒体病毒荚膜的方法,并对这五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以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为最简便、准确。几种观察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充分肯定美国粘虫颗粒体病毒荚膜长约350nμ,宽约200nμ,表面光滑呈卵园型。  相似文献   

15.
人体及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颗粒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透射电镜对人体正常皮肤、肺、心肌及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垂体肿瘤、淋巴管瘤;大肠正常皮肤、舌粘膜、腹腔及小肠,化学致癌剂诱发肝癌、舌粘膜、腹腔及小鼠,化学致癌剂诱发肝癌以及血吸虫感染家兔肝、脾等组织中肥大细胞(MC)胸浆内颗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存在于人体肺及胃粘膜中的大多数MC颗粒均具有独特 亚结构,它们由多个呈旋涡状排列的筒状结构组成,其它组织中的MC颗粒则主要呈电子致密均质状,前者属MC^T,后者为MC^CT。这种结构特征在正常及病理性组织中并无明显差异。因此,人体MC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可以作为区别两类不同表型MC的标志之一。与人体组织中MC相反,大鼠体内各部组织中MC颗粒超微结构基本一致,而与人体MC^T颗粒类似。因此,单从颗粒的超微结构不能区分大鼠MC表型,血吸虫感染家兔肝、脾中的MC颗粒超微结构则与上述观察均不相同,颗粒内或见有电子透明的大的结晶样结构或见有许多电子透明的小点状结构。后者有的广布于整个颗粒之中,有的则沿颗粒周边分布,沿有一些颗粒则由单膜包绕,内含多个致密亚单位。  相似文献   

16.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对人的A、O、B、AB型红细胞有明显的凝集作用,并可被相应的兔免疫血清所抑制[1]。本文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血凝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材料与方法:取0.1毫升病毒材料(病兔肝脏经研磨、冻融离心后的上清液)与等量的1%的人O型红细胞悬液混匀后,分别在4℃,室温(20℃)、37℃条件下,反应1秒、30秒、1分、10分、30分等不同时间。之后,加入2.5%戊二醛2毫升固定3小时。固定好的样品经乙醇逐级脱水后滴加到盖玻片上,进行离子溅射,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7.
取HFRSV的H8205株在Vero—E6等不同细胞中传代,制片镜检,结果表明该病毒在细胞内形态发生呈现复杂过程。粗面内质网(RER)扩张是早而明显的改变,池内可见短小管样结构,传代次数增多有此改变的RER也增多,管样结构也由单条变多条,在扩张的池内延伸,两端与膜相延续。其后RER池内外可见成束状排列的微丝及病毒前体结构—园形、双层膜、内部充以中等电子密度纤丝及细颗粒。传一定代数后,可见由核糖体样颗粒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前体结构组成的包涵体,大小不一多见于胞浆边缘处,有的尚有界限膜。核旁可见有局灶性空泡病变区,间以微丝及扩张的RER,有的含有病毒前体结构。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drl基因体外转染兔骨髓造血细胞的条件及转染后在细胞中的功能性表达。方法:秋水仙碱(90ng/ml)筛选含人mdrlcDNA的产病毒包装细胞PA317-HaMDR1/A,制备浓缩病毒上清液并转染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用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  相似文献   

19.
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外周血大单核细胞内应用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到EHF相关抗原,也能分离到EHF病毒。但尚未见到有从外周血细胞中直接检出EHF病毒的报导。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在复查所采集的7例EHF早期病人外周血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发现两例血样品的单个核细胞中含病毒颗粒。EHF病人血细胞胞浆内所查见的病毒颗粒呈园形或卵园形,有包膜,包膜表面微突不完全,毒粒直径大小差异较大,大的在110—160nm,小的仅60nm,有的病毒还带有小尾(图1—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镜技术对牛流行热病毒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流行热病毒(BEFV)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成员。该病毒能引起牛流行热(又称牛暂时热或三日热),对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使用的材料是培养在BHK_(-21)细胞上的牛流行热病毒。应用负染色、超薄切片等方法制备样品,JEM-1200EX型电镜观察。通过电镜观察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病毒的基本形态,呈锥形(图1,2)、弹形(图3,4,5)、窝窝头形(图5)。大小为180X85nm。典型结构,外有囊膜,该囊膜是由纤突和病毒膜构成,内有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图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