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信息技术给海量数据的处理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存在一定网络管理安全隐患问题。计算机一旦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将会受到不可估量的网络安全威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面对恶意攻击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对其网络行为与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有效保护网络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电子技术》2020,(1):72-75
由于PLC控制系统有别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传统的病毒检测、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无法有效检测PLC控制系统攻击。设计一种非介入式的PLC控制系统入侵检测方法,采用以太网数据监听与现场控制网数据监听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PLC控制系统输入输出业务信息一致性检测,实现PLC恶意代码篡改数据攻击检测,通过业务规则检测实现违反业务约束的恶意控制指令检测。完成了PLC控制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测试表明系统可以有效检测PLC系统的恶意代码攻击和恶意控制指令攻击。  相似文献   

3.
基于异常检测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发现未知的攻击,而如何定义“正常”的行为,是一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个利用网络服务特征,进行异常检测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发现单个包中的恶意攻击。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的基础上,分析宽带用户被控后制造的恶意攻击流量攻击威胁,并提出了一种基于Radius和流量清洗系统处置被控用户恶意攻击流量攻击的方法,从源头抑制异常流量,有效防控互联网用户恶意攻击流量。  相似文献   

5.
肖阳  白磊  王仙 《通信学报》2015,36(Z1):203-214
从如何有效检测移动ad hoc网络路由入侵行为、如何准确地响应并将恶意路由节点移除网络,提供可信路由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朋友机制的轻量级移动ad hoc网络入侵检测模型,并以典型的黑洞攻击为例,通过OPNET网络建模仿真及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入侵检测是收集计算机系统、网络中的多关键点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从中发现系统或网络中存在的被攻击迹象以及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技术的DIDS系统结构模型,以有效地解决对入侵检测系统中网络流量不断增大而造成的数据包丢失问题。该系统可依据网络流量的大小动态调整系统中的检测Agent数量,既不过多消耗系统资源又从而分担了网络流量。  相似文献   

7.
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防护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当前信息安全系统的反思当前大部分信息安全系统主要是由防火墙、入侵检测和病毒防范等组成。常规的安全手段只能是在网络层(IP)设防,在外围对非法用户和越权访问进行封堵,以达到防止外部攻击的目的,而对共享源的访问者源端—客户机未加控制,加之操作系统的不安全导致应用系统的各种漏洞层出不穷。封堵的办法是捕捉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的特征信息,其特征是已发生过的滞后信息,不能科学预测未来的攻击和入侵。随着恶意用户的攻击手段变化多端,防护者只能把防火墙越砌越高、入侵检测越做越复杂、恶意代码库越做越大,误报率也随之增多,使得安…  相似文献   

8.
基于贝叶斯的Windows注册表访问的异常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一个针对Windows的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其核心是一个贝叶斯算法,此算法通过寻找异常的对Windows注册表的访问来检测基于主机的攻击,并且评价他的性能。实验结果证明谈基于贝叶斯的检测系统在检测恶意行为时是有效的,并能保持较低的误警率,其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入侵检测问题是目前针对网络攻击现象的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文章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技术以及入侵检测的方法,并展望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Android系统手机安全涉及到不同的安全环节,在手机ROOT后,如何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出现各种信息泄露、恶意扣费、系统破坏等事件。通过对Android现在防御安全方案分析,有动态改变权限和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和控制恶意软件的危害两种方案,经吸收这两种方案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异常行为的动态管理权限方案,用于实时监测手机的异常行为,从而保证手机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1.
白浩  柴争义 《通信技术》2007,40(12):269-271
入侵防御系统是网络安全领域为弥补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安全技术。系统采用NDIS Hooking技术捕获本机进出的网络数据流,通过模式匹配算法可以一次在数据包的负载中查找多个入侵模式。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入侵检测的功能,而且可以在入侵检测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阻断。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入侵检测系统的传统技术,分析并比较了统计模型、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安全状态信息库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建立系统安全状态数据库,在考虑入侵行为的同时,也考虑到受保护系统的防范能力;另外,通过建立可疑主机数据库,可对不同威胁级别的主机采用不同的检测和响应手段。  相似文献   

13.
基于蜜罐技术的网络入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德胜  钱华 《通信技术》2009,42(7):91-93
蜜罐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主动防御安全技术。文章首先综述了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和不足,分析了蜜罐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个SNIBH入侵检测模型,设计并实现了数据捕获及分析等基本功能。分析收集的入侵者信息,从中提取入侵特征,以便提高入侵检测能力,使被动防御体系向主动的防御系统转化。  相似文献   

14.
蒋韬  刘积仁  秦扬 《通信学报》2002,23(3):65-69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信息安全特别是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安全模型和单一的安全手段,已不能适应复杂的网络结构、多变的入侵手段所带来的困扰。作者通过对多种典型的安全模型和技术分析后认为,网络安全是一种动态的安全。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obile agent的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基本结构、控制策略和原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传统的模式匹配和协议分析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使用协议分析和模式匹配相结合的入侵检测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一个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中,利用Libpcap函数库实现网络数据包的捕获,采用内存映射技术来提高数据包捕获效率;应用改进后的Tuned BM模式匹配算法,提高模式匹配的速度,减少比较的次数。这样的体系设计可以减少计算量,提高算法的效率,并通过协议分类减少不必要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入侵检测方法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入侵检测实质上是一个分类的问题,对于提高分类精度是十分关键的.免疫克隆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都是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结合先前免疫克隆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分别在入侵检测中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对差分进化算法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克隆和差分进化的混合入侵检测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文献中提出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率和更低的误检率,能使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识别未知入侵.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阐述了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势,提出了一个使用移动代理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MAAFID。首先由数据收集代理(DCA)在网络中随机移动并收集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数据分析代理(DAA)来评估入侵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重点讨论了系统中数据收集代理的数目与检测出入侵发生的可能性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还给出了一个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误用检测方法和异常检测方法缺少对网络风险因素分析,导致网络漏洞检出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大数据Hadoop技术检测网络安全漏洞研究。构建标准化直接关系矩阵、生成总关系矩阵确定网络风险元素属性,由此分析网络风险。构建Hadoop框架,采集入侵行为漏洞信息,搭建核心装置,处理网络漏洞。避免外力干扰情况下,评估网络漏洞检测率水平,设计漏洞检测流程。搭建实验环境,设定攻击模式,由实验结果可知,基于大数据Hadoop技术漏洞检出率无论是静态网络环境还是动态网络环境,检出率最高都为94%,具有良好检测效果,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对基于ZigBee技术对嵌入式Web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对家居设备通过Zigbee进行无线组网,把家居设备的信息和数字视频传输到因特网网络上,在因特网上设立一个"无线视频网关"WEB服务器,可供外部访问;实现将家居信息如温度进行实时的显示并进行后续的利用和控制;同时将收集各处传输进来的数字视频信息进行后续的处理和识别。如入侵检测,人脸检测和识别等。  相似文献   

20.
无线传感器集数据采集、处理和通信于一体,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地震等应急通信领域。但安全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问题之一,介绍一种基于能量和信任的网络行为分析算法,可用于对网络入侵节点进行检测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快速有效检测节点入侵,对于提高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可信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