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继《科学败给迷信》和《阳光下的民科》两个分册之后,由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领域一批活跃的的研究者参与编撰的《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丛书,最近又推出了《科学的异域》(江晓原、刘兵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李洋 《科普研究》2013,8(6):27-34
我国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此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较少,已有研究较为零散。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已将民众对科学的态度列入科学素质的测评体系中,并且作为核心要素用于指导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本文拟从态度理论研究入手,对科学的态度研究(概念、影响因素及测量)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我国对科学的态度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姜虹 《科普研究》2015,10(3):75-81
《植物学消遣》(Botanical Pastime )是19世纪初一款寓教于乐的问答游戏,这款游戏的植物学知识和插图主要参考了韦克菲尔德的《植物学入门》,让参与者了解当时盛行的林奈植物学。从知识的原创者林奈和植物学实践者卢梭的《植物学通信》到游戏的参考源《植物学入门》,植物学知识经过了科学家到科普作家和科普作家之间的两种传播方向。这款游戏是当时科学传播的新尝试,也是公众消费科学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梁轩 《科普研究》2021,16(1):86-93
以中国第一本图文并重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画报》在中国近代科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画报从引入中国起,就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这为《科学画报》承担科普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科学画报》相较于其他科普媒介的种种优势,又使其成为近代能够覆盖更多受众的科普媒介.此外,《科学画报》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新闻和娱乐功能的话语体系,也使其能够很好地承载科普的功能.民国时期《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使科学从科学共同体走近民众,为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科学画报》的传播研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馨文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1):12-21,94
《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是涵盖科学技术与公众互动关系各方面研究 成果的学术期刊,具有深远国际影响。本研究以2005 至2014 年间SSCI 期刊《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刊登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综合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统 计和内容分析,并分析数据,讨论近十年科学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热点和趋势,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作者和国家分布、引用、被引和共引网络等类目。本文希望通过对最近十年的文献分析,不仅在宏观上看到 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变化,也能从相对微观的研究议题、涉及学科和研究方法等维度总结出特点,为今后公众 理解科学特别是中文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为全面深入落实《科学素质纲要》,促进科学传播,推动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在近20 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众多具深远意义的研究成果。而作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最为 重要的学术平台,《科学教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JRST)记录了这20 年的 发展动态及变革创新并引导着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对JRST 近20 年(1995—2016 年)的文献进行系统 分析,以研究主题、学科内容、研究对象、研究类型等六类变量为统计变量,概述了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现 状格局和前沿图景,并提出相关的五点建议,为我国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开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隋明晓 《科普研究》2010,5(2):43-48
五四时期,以《科学》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意识的启蒙。作为科技传播的形武之一,《科学》杂志的广告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五四时期《科学》的广告,提出五四时期《科学》杂志的广告通过搭建“传受平台”而间接发挥其建构功能的观点;同时探讨了《科学》广告传播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意识的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11.
巫红霏 《科普研究》2014,9(5):91-96
张之杰教授为两岸知名科普写作家和科学史家。20世纪90年代初,因编辑美术书刊,开始研究美术史。1996年起,开展出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道路。2006年,将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文章辑成《画说科学》。该书由20篇通俗文章构成,有些已改写成论文,有些由论文改写而成。作者通常先说明如何从绘画等文物上发现某一课题,再写出抽丝剥茧的经过。《画说科学》的意义,是造就一种科普写作模式,可供有意从事科普写作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即科研工作者只要以文学之笔,写出解决某一课题的曲折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篇有趣的科普佳作。  相似文献   

12.
戴吾三 《科普研究》2011,6(1):89-90
"二度创作"原意是指在遵循原作(如剧本、曲谱)的基础上,演员根据个人理解(或在导演指导下)对原作做的某些新艺术处理。"二度创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表现可以差异很大,不乏成功范例,使原作"锦上添花";当然,也有的效果不佳,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3.
褚凌云 《科普研究》2008,3(1):19-26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研究大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无沦在其研究本身(揭示生命的奥秘),还是在社会(健康保障、食品、安全)以及经济方面都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它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和民众的关注.科学发展的基石是科普,它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生命科学在国外的科技博物馆展览中是主要体现的内容之一.而我国生命科学展览比起基础科学和机械、能源、信息等展览起步较晚,多数科技馆对设计和策划生命科学展览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其内容和规模均有限.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外生命科学展览的先进经验,总结我国科技馆的展览现状,根据生命科学的研究特点,思考怎样规划设计符合我国观众要求的生命科学展览.  相似文献   

14.
季娇 《科普研究》2009,4(3):93-94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未成年人是重点人群之一。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作为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科技场馆是重要场所。但科技场馆中进行科学普及,并不完全等同于科技普及,同样,科学普及并不完全等同于高科技普及。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科学与科技之间划上了等号,大家默认了高科技是科学的代名词。因此,科技场馆在进行科学普及过程中,常把思维囿于能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展品陈设,追求尖端新奇;  相似文献   

15.
论科普的公益性特征与产业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长波 《科普研究》2009,4(4):24-28
科普公益性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科普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性,也就预示着政府要承担起发展科普事业的主要责任。但政府的力量又是有限的,不能苛求政府以一己的力量来满足社会不断高涨的科普需求,为此,探寻科普的产业化道路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为科普所用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青年与科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通俗科学刊物,提倡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知识为其办刊宗旨。《青年与科学》介绍和传播了基础科技知识、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以及科学人物,同时刊登科学评论引导社会舆论。《青年与科学》的传播内容围绕军事和抗战,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传播内容具有实用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写作上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稿件多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传播手段上注重与读者进行互动。《青年与科学》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唤起民众的科学救国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于鑫  白欣  索南昂修 《科普研究》2017,12(2):96-104
科学馆是民国时期逐渐兴起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它的发展对于抗战时期的科学普及和民众科学教 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立科学馆作为民国时期诸多科学馆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民国时期贵州省立科学馆的筹建过程、组织结构、科普工作为主要脉络,探究了贵州省立科学馆对当 时社会科学普及方面的影响,并对科学馆的民众科学教育功能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目前科普游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理念相对滞后。论文从科学普及与电子游戏的互动关联出发,提出两者之间存在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上的冲突性;由于两者目标受众的重叠以及都强调受众主动参与所形成的亲和性;以及两者在科学规律和游戏规律尊重基础上的合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普及和电子游戏如何实现有效融合,并对科普游戏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汤寿根 《科普研究》2010,5(2):86-89
为了纪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建会30周年,我翻阅了自1979年到2007年的会刊——槲普创作》。这是一本我曾经为之倾注过热情并为之奋斗的杂志。她忠实地记录了协会的诞生、成长、壮大的过程。研究这些过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有关科幻小说的是是非非的争论,或许对科普创作界的大团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刘嘉麒 《科普研究》2014,9(5):5-6,13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科普事业呈现的形势以及科普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作者结合对于科普作品研究的经验,分析了当前社会科普作品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科普作品在科学性显现出的问题,并从科普创作的源头角度提出了保证和加强科普科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