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上,有三个事件对米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57年,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NASW)发起的首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1972-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调查;1979年,米勒及其同事提交给NSF的建议书。本文通过对相应三阶段调查内容的分析和考察,揭示米勒体系的产生与科学社会化进程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米勒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三维结构,发展为实践中的二维结构,甚至转向对科学知识测量单一维度的倚重,反映出米勒体系的理念内涵——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基于公众缺失的公众理解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开展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研究,对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中医药领域科学素养测评研究处于空白的现状,提出了中医药从业者科学素养的五维度模型,并运用Fuzzy方法确定各维度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反映中医药从业者职业特点的测评方案,对中医药从业者6类人群,以及非中医药从业者对照人群开展了实际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4):34-40
本文从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19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从译介引入到作为<科学素质纲要>监测评估的重要手段;从研究人员个体的研究兴趣到作为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从全国调查带动省市开展调查到省市的调查数据成为全国调查的重要资源;从引进发达国家的指标到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背录下科学文化指标讨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7.
在发达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大众科学知识的核心通常是指科学家定义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002年12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对研究的理解更多地与一些基本问题相关为公众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让公众了解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生活与艾滋病毒感染之间的必然联系等等。发展中国家促进公众对研究的理解的各种项目必须面向弱势群体,必须努力消除社会阶层与地域间的不平等。科学技术资源的分配在政策上不应无视差别地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8.
黄婷 《科普研究》2012,7(2):22-28
在广义上的科普发展到科学传播的阶段,对公众需要了解什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都更加关注了,从而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了解也经历着一个从定性研究到定量调查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从科学传播的三个维度——内容、方式、对象来看,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都需要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至于如何结合,则应在科学传播的实践中寻找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0.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1.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12,7(1):19-22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若要持续、健康和更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今后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应更突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应立足国情,探索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体系;应正确处理公民科学素质与科普、社会实践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民科学素质:要义、测度与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的理论体系,对其概念要义进行综合比较;存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测度存在的问题和需讨论的测度方案,并结合相关政策实施提出了几点战略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内外的实证调研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国际比较,提出了"生活科学"的概念,并探讨其主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将实用工具性置于优先位置;突出感性和直观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文化传统底蕴有内在联系。如果说科学是日常经验及思维的精致化,那么从侧重于常识的"生活科学"走进更为学术的"学院科学"就成为理解科学的一条道路。这启示我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重视"学院科学"(R.K.默顿,UCDOS),同时需要结合现实及生活需要的"后学院科学"(J.齐曼,PLACE)和"生活科学"(BISSC)进行科普,从而全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内涵和功能分析的角度,回顾了科学素质概念的两条研究进路,提出科学素质研究从来不是与价值无涉的。学界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知识建构,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因此,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应基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保留当今世界各国公民科学素质共性要求的同时,把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国百姓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的内容凸显出来,把广大劳动者对于自身科学素质最迫切的需求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坚  黄婷 《科普研究》2011,(Z1):61-65
科学素养指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可通过通识教育来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涵盖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造就既有科学素养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简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念  杨光 《科普研究》2010,5(2):5-10
本文分析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时代要求,内涵式发展方式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及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在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应该抓住提高国民科学素质这一根本措施,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和深入人心,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磊  李婧 《科普研究》2011,6(5):33-35
讨论了对应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条件,在此基础上,以2010年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公民文化程度与未接触过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的原因之间的关系,用SPSS统计软件示范了对应分析的过程,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