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从简单论述GIS与通信光缆技术的具体内涵出发,针对GIS基础下的通信光缆故障定位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光缆是当下信息技术化社会的产物,是用于传输重要信息的通道,是连接着千家万户的通信传输工具。一旦产生故障,就会影响通信的正常运行。因此在长途电信的光缆工程开展前期就进行侦查工作,从而发现一条优质的通信线路,通过勘测选择好的路由从而更好的开展长途电信光缆线路施工,同时着眼于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完工后所出现的一些故障维修工作。由于长途的光缆工程绝大多数都是在地下进行,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光缆发生故障而给千家万户带来严重损失的情况,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光缆线路数据模型,从而实现对光缆的埋设数据以及各类情况进行管理,达到以最快的速度将光缆发生故障的点位进行精确定位,以便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使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提高通信光缆线路维护和管理的效率。本文通过阐述基于GIS系统的长途电信光缆线路开展勘测故障的系统原理,分析GIS技术在对长途光缆的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光缆是当前信息时代的产物,一些重要的相关信息都通过光缆进行传输,是一个连接数千个字母的传输工具,如果该通道发生故障,则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开发生产光纤电缆之前,需要对其严格审查,保证光缆的运行安全,以开发出一条高质量的通信管道。为了减少故障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对通信光缆勘察及维护工作中GIS系统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通信光缆勘察及维护工作中应用GIS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提醒工作人员,减少光缆故障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光缆是现代信息社会重要的信息传输通道,一旦发生故障将影响到正常通信,一条光缆联系着千家万户。因此在光缆工程前期勘察时选择一条好的光缆路由对光缆施工和工程竣工后的故障检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语简写,因为长途光缆多埋在地底下,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光缆故障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以GIS为数据模型实现对光缆埋设数据情况的管理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快速定位出光缆出现故障的地点,并进一步做出故障的解决方案,降低故障带来的损失。本文主要从通信光缆的设计勘察和故障检修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通信需求越来越多,并且对通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保障通信光缆的安全运行.通信光缆由于跨距较长,因此一旦出现故障必须迅速对其进行定位,以便后续检修工作的迅速开展,笔者在此先对通信光缆故障检测进行简要论述,最终详述通信光缆故障保障系统中GIS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电子技术》2017,(13):118-121
以区域电网光缆线路智能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数据传输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网络通信技术、OTDR测试技术,对电网光缆线路智能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系统结构设计、系统关键模块OTDR光缆智能监测的实现、GIS光缆监测故障位置的判断、GIS光缆故障智能监测定位进行研究,系统通过对数据库存储的光缆线路地标信息的使用,经OTDR测试,可直接将故障信息显示在地标信息上,提供准确直观可视化故障信息给维护人员,使运维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避免通信中断造成系统瘫痪引起的损失,这为今后应用区域电网光缆线路智能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技术也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在光纤线路运行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光纤通信线路的故障检查和维修工作,它是保证光缆通信网络安全稳定运作的重要部分。要想快速对光缆线路进行故障检查,那么首先要先了解光缆常见的故障问题,并根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来查找和处理光缆故障,以保证光缆通信良好运作。  相似文献   

8.
当下,光缆网络是通信传输的重要载体,它以速度快、大容量、大密度著称;通信传输对光缆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就目前的通信输送技术来说,一旦光缆出现故障,通信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想保证通信传输的正常,需要进行必要的光缆监测。文章针对通信传输系统中的光缆监测技术进行探究,对其结构以及作用进行了介绍,重点对监测形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国的通信事业也随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阶段通信光缆已经成为我国网络通信全面实现的重要工具支撑,对提升通信网络的传输质量,保证传输的持续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通信光缆发生故障的情况频繁发生,直接影响网络通信的整体效果,所以针对网络通信光缆故障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GIS在通信光缆故障定位和保障系统中的应用的分析,为提升我国网络通信整体水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进行通信光缆的故障点定位,借助光时域反射仪技术(OTDR)来进一步提升故障定位的准确性。GIS与OTDR技术实现地图数字化,将空间数据与属性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数据自动更新,批量导入,实现了在GIS层面的即时警告。  相似文献   

11.
凌小柱 《信息通信》2013,(7):203-204
通讯光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光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光缆接续成为通信光缆铺设活动中最重要的技术操作环节。文章通过分析通信光缆中常见的ADSS光缆和OPGW光缆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概述了电力通信光缆接续的整个流程和技术规范,并就光缆接续中常见的故障进行了总结,针对不同的故障类型,提出了解决接续失效的有效措施,为光缆接续和故障处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分析多通路OTDR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和基于电网GIS应用的光缆故障定位技术,通过利用该技术可以构建电力光缆网多通路在线监测与故障定位系统,提高电力企业电力光缆网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2017,(7):63-65
电力通信网络之中电力光缆承载了绝大部分的电力生产、管理业务,为了及时监测光缆故障的发生并高效实现故障抢通,针对电力光缆与其沿布图脱离的现状,提出了基于GIS技术建立电力光缆运维系统的思路,引入OTDR并与GIS和GPS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面向全市光缆实现全网监测的应用方案。故障点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平台能够实现基于图形化和直观化的光缆故障全面监测和故障点定位分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光缆通信技术是最新电子信息技术之一,各种信息传输几乎都是依托光纤传输网络发展的。光缆线路的日常维护比传统的电缆维护尤为重要,保证光缆网络高质量的运行,是保障通信畅通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通信光缆线路Et常维护、故障判断及抢修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光缆技术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较快的速度与较高的容量,保证了通信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通信信息输送过程中,一旦光缆线路出现故障,将会对正常的通业务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严重。现代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光缆的监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光缆信息传输的正常性。本文首先对光缆监测技术的意义与作用进行描述,对于目前通信信息传输系统中的光缆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为行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通信光缆故障监测频率同步性受到光缆长度限制、易出现监测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基于广域测量的超长距离通信光缆故障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准同步向量测量单元(PMU),提供频率、相位和幅值信息,利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技术判断光缆故障点,完成超长距离光缆故障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光缆故障信号频率变化明显,与实际监测结果拟合度高于90%,测量时间较短,对超长距离通信光缆故障监测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通信光缆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类故障,例如,通信光缆施工技术应用不规范、通信光缆线路维护不规范、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足、通信光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文章以通信光缆的线路维护问题为出发点,分析线路维护技术性不强、投资较低和维护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日常线路维护、增加日常维护的资金投入和提升线路维护技术等方法,为相关的工作技术人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相比较传统的光时域反射仪,通信光缆性能监测系统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以及光纤测量技术等,可以实现对于通信光缆的远程化、自动化、分布式在线实时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通信光缆的状态信息进行整理和存储,可以通过自动监测、网管警告、故障定位、线路管理等多样化的功能,保证通信光缆的运行安全.本文以铁路专网为例,对通信光缆传输性能监测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迎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激发了网络经济新活力,在此背景下,光缆通信技术作为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之一,各种信息传输几乎都依托传输网络发展起来,完善通信光缆线路的管理是保证光缆网络高质量的运行,保证通信畅通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通信光缆线路出现故障的原因和通信光缆线路维护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维护与抢修通线光缆线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通信光缆使用过程中,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往往会产生各种故障,如光缆全断等。为及时找出其故障位置,必须先了解通信光缆故障类型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模型设计与分析,本文以4种模型为例进行通信光缆障碍全程定位方法探究,以期对光缆障碍进行精确定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故障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