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认识我国健康科普研究的现状,本文从多角度分析我国1996—2015 年的健康科普研究的文献, 发现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健康科普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起 步晚、实践少、发展慢”的问题;健康科普研究中社区宣传关注较多,运用新媒体的健康科普研究发展迅速, 而期刊等传统媒体日益衰败;研究的领域存在“重点疾病多,非重点疾病少;慢性病多,非慢性病少; 老年儿童多,青中年少”的“三多三少”局面。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互联网的研究发展,推进新媒体健 康科普研究发展;针对健康领域社会热点展开研究,指导科普实践;关注重点疾病,加强精准健康科普 研究;拓展覆盖领域,加大健康科普研究广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为文献数据来源,用CiteSpace Ⅲ的关键词共词聚类和突变词检测功能,分析了新世 纪以来我国科普创作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使用CiteSpace Ⅲ对CNKI 进行文献批量分析总结得到研究热点及演变特 点的方法是十分可行的。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得到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普创作研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六类:(1) 代表性 科普图书和作品研究;(2) 学科科普创作研究;(3) 科普创作方法与规律研究;(4) 对著名科普作家的研究; (5) 科 普作品的出版与传播研究;(6) 科普创作人才的研究。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对未来科普创作研究提出了对 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云 《科普研究》2013,8(2):21-25
进入到后工业时代,科学理论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科学开始成为公众是非判断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科普事业得到了发展,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成为推动科普发展的新力量之一。本文试图从科学对公众影响的视角,针对企业科普内容设置的特点及科普内容与企业的关联性,分析企业科普内容中立性缺失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妍 《科普研究》2022,(3):26-37+106
互动视频作为媒介技术的新产物,兼具信息传递和知识互动功能,是科学知识传播的优良载体。基于B站的325条科普互动视频样本,借助启发式-系统式模型构建科普互动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普互动视频的传播效果整体差异较大;启发式线索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用户对于视频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视频的传播效果;知识获取成本较低、易于理解的科普内容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成就型交互动机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恰当的互动频次能够有效地优化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创作者的“粉丝”量和视频交互动机对传播效果具有交互影响作用。该研究结论能够为新媒体环境下科普视频的创新提供思路,助力知识普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董阳 《科普研究》2011,(Z1):46-49,55
在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不甚乐观的现状以及Web2.0时代到来的双重背景之下,维基网络科普正在成为一种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普新模式。维基是知识社会条件下创新2.0的一种典型形式,可以调动最大的网民群体的智慧参与网络创造和互动。以互动百科为例,作为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共同维护与建设的最大的全球中文百科,互动百科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科普网站的不足,实现了科普目的的转变,科普主体的多元化,科普内容组织方式的变化,科普形式的转变,科普传播路径的转变以及自我完善机制等方面的突破,但同时其也存在下列问题:中文维基网站普及率低,词条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应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更好地推广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奎  莫扬 《科普研究》2021,16(1):39-46
以进入五大排行榜前50或前100的21个科普类抖音号为例,并选取21个账号内点赞量前10的短视频为对象,从主体类型、学科内容、叙事方式、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科普类短视频在内容的科学性上存在问题;内容呈现上过度偏重视觉冲击而非深入解说;部分内容在选题上存在标题党的隐患,且科普类抖音短视频较少利用平台运营规律扩大影响力.对此,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科普机构应提升抖音内容的吸引力及运营能力;重视信息来源,提升账号及内容的权威性;打造鲜明特色,提升科普类抖音号的辨识度;加强对平台运营规律的利用,提升科普类抖音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普研究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08,3(4):15-21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普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按照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特点进行了阶段的划分,同时指出了中国科普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何丽 《科普研究》2009,4(6):53-57
质的研究与定量的研究是科普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本文探讨了质的研究方法在科普研究中的应用,说明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是科普研究中不可相互替代,却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梳理、分析和研究国内外科普投入产出相关文献,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科普投入产出、科普投入产出效率、科普效果的研究状况及进展,得到如下结论:(1)科普投入、产出的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方法多为定性分析,缺少定量研究;(2)在科普投入和科普产出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3)关于科普投入产出效率,国内外仍未出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4)科普效果的定量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何丹  胥彦玲 《科普研究》2011,(Z1):26-28
数字科技馆将是数字化科普资源的集散中心,具备为全国科普产品开发、创作提供资源支撑的功能,以及面向公众开展网上科普宣传教育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发展迅速,出现了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代表的一批多方共建全面共享的全国性跨系统数字化科普资源平台。本文介绍了数字科技馆的发展及特点,重点分析了我国数字科技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数字科技馆科普形式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数字科技馆科普形式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亚平 《科普研究》2010,5(2):90-91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大众对中医药科普作品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这就更加要求中医药科普作品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而这些与创作者的水平及政策的重视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吴金希  彭锐 《科普研究》2007,2(6):52-57
从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体制、宏观管理机制、场馆内部管控体系、场馆本身的服务管理理念等方面系统剖析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张昀京 《科普研究》2009,4(6):58-62
本文从历史角度提出了科普的概念,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在社会中以各种方式产生越来越广泛作用并且引发反作用的过程。科普的历史属于文化史,在中国,“科学是在没有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开始传播的,因此带有政府引领、精英实施、自上而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自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物理学会科学普及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物理学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一些较大规模的科学普及活动,这些科学普及工作也是随着学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入的,科学普及的形式也是越来越丰富起来,对国家科学普及活动予以极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沈林兴  刘英 《科普研究》2011,(Z1):66-70
电脑等数字化物件及其网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其深远的影响力源于将现实世界蕴涵的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以数字0和1的组合来表示信息),并经过快速广泛的传播,形成虚拟世界。正是由于数字化以及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导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种种特征。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比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模拟化的抽象世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促使现实世界发生更深刻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求真欲,对科普有更高的要求。数字科普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必将成为科普的主流。传统科普也将与数字科普相配合而呈现崭新的面貌,在许多场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林兴  刘英 《科普研究》2011,6(7):66-70
电脑等数字化物件及其网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其深远的影响力源于将现实世界蕴涵的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以数字0和1的组合来表示信息),并经过快速广泛的传播,形成虚拟世界。正是由于数字化以及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导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种种特征。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比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模拟化的抽象世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促使现实世界发生更深刻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求真欲,对科普有更高的要求。数字科普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必将成为科普的主流。传统科普也将与数字科普相配合而呈现崭新的面貌,在许多场合发挥不  相似文献   

19.
高盈秋  严俊 《科普研究》2011,(Z1):56-60
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典型的企业科普行为为实证,同时借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市场开发经验,运用案例分析法探寻科普活动市场化的策略,为今后高效引入企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参与式科普:一种全新的网络科普样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b2.0网络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科普样式的产生——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科普。本文根据近年网络科普工作的新特点,首度凝练出了参与式科普的概念,为其下了相应的定义,并探讨了参与式科普的内涵和特点,最后分析了参与式科普对传统科普、科普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