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调查是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为纪念2009年世界环境日举办主题科普展览期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参观科普展览的受众群体文化层次较高、年龄层次偏小,多为21~30岁人群,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接近一半的受众有主动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的需求,植物园举办科普展览满足了受众观光休闲、学习的双重要求。举办一个优秀的科普展览要对展览的主题、宣传、内容、形式以及对象等进行认真考虑是这次科普展览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植物园     
靳晓白 《科普研究》2009,4(5):74-79
植物园(含树木园)以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目的,收集保存活植物并保有其档案记录。其主要任务是迁地保护植物多样性、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相应的植物展示、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全世界现有约2 000个各种类型的植物园和树木园,保存了80 000种植物,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中国的植物园目前已达约160个,在植物引种、驯化、开发利用、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科普教育、旅游服务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植物园工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管理、政策、培训和植物记录系统计算机化方面也在和世界接轨。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中国的植物园在建园、植物收集保存、科普旅游、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更大成绩,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的需求,与世界植物园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3.
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本文通过调查收集国内三个典型植物园科普演变历史的相关资料,归纳出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调查是就植物园承办全国科普日活动情况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科普日上受众群体文化层次较高,年龄层次偏大,多为50岁以上人群,且多为女性;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对科普活动项目类型要求不同,植物园举办科普活动满足了受众休闲、学习的双重要求;高新技术与生活化内容的科普项目是本次科普日的亮点,倍受大家关注;参与、互动、展览与游园相结合的形式是植物园科普日活动成功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植物盲"(plant blindness)现象已成为制约公众接受植物科普和参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因素,研究和实践表明,推广社区花园、创新教育方法、利用新技术和改善布展设计等措施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注植物.结合中国现状,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强"植物盲"的研究、重视传统文化对人们认识植物的积极作用、发挥植物园的科学教育功能和推动自然教育等方式,激发人们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科技馆科普展览的举办,为社会提供攫取科学教育资源的窗口,同时能够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当前国内外科技馆在举办科普展览的过程中,既有诸多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的缺陷之处,亟需在举办流程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科技馆举办科普展览的效率和质量水平。文章立足于科普展览举办的客观需求,将在提出展览"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目标的基础上,分别从主题选择、策划宣传、科学布展等方面,提出举办展览的关键流程,相关科技馆的科普展览活动,可藉此作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0,5(6):45-49
本文对科普展览巡展的功能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界定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科普展览巡展社会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荣泉  莫扬 《科普研究》2015,10(4):64-70,83
评估是检验科普展览功能与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中美两国科普展览评估的发展历程与制度要求等现状,对比发现:美国的科普展览评估兴起于20世纪初,经百年发展已形成系统规范、制度化、注重量化的三段式评估体系,对科普展览评估的要求业已制度化;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展览评估,二十余年来的观众研究和评估实践较为有限,尚未建立长效的展览评估机制。两国的科普展览评估实践在类型、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翟俊卿 《科普研究》2013,8(6):48-53
现代植物园对植物学的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回顾了英国植物园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教育项目的设置、教学实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植物园教育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植物园的教育功能;(2)制定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学校教育项目;(3)增强植物园与当地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4)为当地学校提供教师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贵州科技馆首次自行策划开发的"高原宝藏工业之花——贵州矿产资源展"为例,通过分析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重要性和区别;贵州科技馆研发展览的背景、过程及成效,分析探讨如何研发出好的科普临展,一个成功的科普展览应具备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戚敏 《科普研究》2007,(1):47-50
本文依据企业富集大量科普资源及其建设科技(普)场馆的创新理念,研究探讨了企业工程技术类科普场馆的基本特点,以及工程技术科技馆建设的两大难点,即缺乏专业科普人才和缺乏展品、展项的科学创意、规范制作。提出3种企业科普场馆建设的措施和对策模式:“行业专家 科普专家”的模式,“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模式,“不拘形式,因地制宜”的模式。同时,还对展品、展项的构思、设计与制作,企业科普场馆与“工业科普旅游”的关系,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周荣庭  潘琳 《科普研究》2012,7(3):60-63
科普产业园是科普资源的研发、生产、展示、交易、集散和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安徽芜湖的内外部环境资源现状,依据产业集聚、产业生态圈等理论对我国科普产业园建设进行分析,在对科普产业园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区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馆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展教水平、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就成为科技馆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实施知识管理的经验,以中国科技馆为例,分析了其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中国科技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科技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架,探讨了中国科技馆实施知识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与难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计了基于全景虚拟现实技术的科普系统架构及功能框架.主要针对现实中的科普植物对象进3D建模,并进行三维全景展示,实现一个基于Web3D的科普系统.  相似文献   

15.
陈运发 《科普研究》2012,7(4):32-36
自然类博物馆价值体系可以用一个坐标系似的“十字星”系统来描述。纵轴表示自然类博物馆通过其研究、传承功能实现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的价值;横轴表示自然类博物馆通过其展示功能,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影响的价值;“十字星”的纵轴和横轴交叉点即“十字星”价值体系的“元点”,是自然类博物馆实现其价值的基础。引用西方管理学“4P”理论,有助于探讨促进自然类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温超 《科普研究》2014,9(2):47-53
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展览来实现,展览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展览效果评估的开展。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NSF对其资助的非正规科学教育项目的评估要求,总结了NSF项目展览效果的评估框架,并以"星球大战:当科学与幻想相遇"巡展的评估案例为例,探索展览效果评估如何具体实施,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展览效果评估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常州某会展中心展厅东西跨度约246 m,南北跨度72 m,采用侧面单层喷口送风分层空调进行室内空气调节。以该会展中心为对象,采用CFD模拟分析其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研究了两种回风方式以及展台隔断作用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息技术通过精确“裁剪”光场,可以模拟具有运动视差和深度线索的真实立体场景,为观众提供裸眼立体视觉的增值体验。激光全息技术与展览展示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展览中心、博物馆、博览会、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市规划馆等展示场所。全新的展览方式,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也为会展行业开辟了新的营销思路。本文分析了交互式、全彩、宽视角等激光全息技术在展览展示中的应用,总结归纳其性能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激光全息技术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全息技术与展览展示的结合、光源选择、散斑抑制、关键器件研发、外围环境条件等)以及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掀起了科技馆建设前所未有的热潮。有关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各种理念,或是带有借鉴作用的成功经验,还是可引以为戒的挫折教训,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对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内涵的探讨;对展示内容的策划;对诸如综合馆与专题馆、基础原理与高新技术、互动展品与收藏品、经典与特色、传统与更新等展示设计理念的分析比对;对展示设计实例的剖析,探讨当前国际流行的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要领及实效。由此而得出科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在展示理念、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展示技术上进行变革并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