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的介绍,分析了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超级电容器模组的设计原理,通过实例阐述了超级电容器在高功率脉冲和瞬时功率保持两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超级电容器用氧化钌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超级电容器(亦称电化学电容器)中赝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性能较好的电极材料氧化钌及其复合材料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其制备和应用进展,并针对氧化钌材料的高成本,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最后对氧化钌材料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独特的超大容量电容器。主要用于大电流脉冲放电和需要较短的电源维持时间的场合。提供主要的技术参数及其测试方法,并举例说明在移动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等技术优点,在高功率密度的工业储能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分析了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的基本功能需求。结合实际应用案例,针对性地探讨了储能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的设计要点,为储能管理装置的性能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有机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廉价的煤沥青为原料,经预处理和炭化,以KOH和CO2为活化剂在800℃进行物理活化和化学活化,制得活性炭。以1mol/LEt4NBF4/PC为电解液,制备超级电容器单元。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SBET达2352m2/g,总孔容为1.411cm3/g,平均孔径达2.399nm,振实密度达0.32g/cm3。制备的电容器为2.5V/5F,直流内阻为169m?,交流内阻为38m?,漏电流<2mA。480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3%,能在–40~+60℃的宽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7.
介绍1种独特的超大容量电容器,主要用于大电流脉冲放电和需要短期电源维持时间的场合。给出主要技术参数及其测试方法,举例说明其具体应用,并给出碳凝胶电容器的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酚醛树脂为原料,NaOH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高比表面积活性炭(HSAAC),考察了制备条件对HSAAC碘值w(I)和比电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酚醛树脂炭化后加入NaOH,炭化温度为600℃、时间1h,活化温度为900℃、时间1h,制备的HSAAC的w(I)和比电容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623mg/g、146.53F/g;而在固化前加入NaOH,制备的HSAAC的w(I)和比电容得到大幅度提高,分别为1895mg/g、240.99F/g,比电容接近其理论容量280F/g,但收率低,仅为10%。  相似文献   

9.
在电解液(NH4)2SO4中加入Li+添加剂,用以提高二氧化锰/活性炭混合超级电容器以及活性炭电容器的容量.测试结果表明,当在2 mol/L 的(NH4)2SO4溶液中添加0.37 mol/L的Li2CO3时,比容量提高幅度最大.添加剂在混合超级电容器中起的作用比在单纯活性炭超级电容器中大.对于混合超级电容器,加入Li+添加剂后比容量提高了77 %,且2 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30 F/g,仅衰减了2.9 %.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解液(NH4)2SO4中加入Li 添加剂,用以提高二氧化锰/活性炭混合超级电容器以及活性炭电容器的容量.测试结果表明,当在2 mol/L 的(NH4)2SO4溶液中添加0.37 mol/L的Li2CO3时,比容量提高幅度最大.添加剂在混合超级电容器中起的作用比在单纯活性炭超级电容器中大.对于混合超级电容器,加入Li 添加剂后比容量提高了77 %,且2 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30 F/g,仅衰减了2.9 %.  相似文献   

11.
超级电容器的阻抗特性及其复空间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阻抗平面图分析法研究超级电容器的阻抗特性,揭示了该特性的典型区域:45°斜率的Warburg阻抗线和接近于垂直斜率的低频阻抗线,以此建立了四参数(Rs,R,C,p)表示的超级电容器复空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的充电过程端电压变化历程与试验数据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以微纳米结构形式实现储能的微型能量存储器件,具有高比容量、高储能密度和高抗过载能力等特点,在MEMS微电源系统、引信系统以及物联网等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分析了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和种类,系统综述了MEMS超级电容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基于MEMS加工技术的超级电容器制造方法和优势,从材料、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方面分析了MEMS超级电容器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 LHS)的工作原理,及其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效率高、安全性高等优点.综述了LHS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究现状,从电容器构筑,电极材料可控制备和改性处理、电解液改性等方面对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超级电容器是一类新型绿色储能器件,特别适合在有高功率密度需求场合下使用,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NiO因价廉、来源广泛、环境友好和电化学性能优良等优点而成为备受青睐的超级电容器用正极材料.综述了国内外有关NiO多孔薄膜电极材料制备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提高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在大电流密度工作条件下电化学电容行为的方法,最后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竹材为原料,在高温Ar保护下制备了高比表面积超级电容器用竹炭材料。用XRD和SEM对所制竹炭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炭化温度对所制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竹炭为无定形结构,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中石墨微晶向有序态结构发展。炭化温度为500℃时,制备的竹炭电性能最佳。在125mA/g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电容为226F/g;即使在500mA/g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电容仍高达184F/g,第1000次循环时其放电比电容为138F/g,每次循环电容衰减仅为0.046F/g。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获得具有优良高频电磁性能的软磁薄膜的合适工艺条件。指出薄膜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薄膜的成分、微观组织、磁致伸缩系数、残余应力状态、有无软磁底层、外加磁场溅射沉积和后续磁场热处理等因素。以Fe70Co30为基的软磁薄膜和Fe(Co)-X-N纳米晶软磁薄膜主要应用于要求高饱和磁化强度的器件如磁头中,磁性纳米颗粒膜具有高的电阻率因而趋肤深度较大,有望应用于高频微磁器件如微电感、微变压器的磁芯中。  相似文献   

17.
以(NH4)2S2O8为氧化剂,在1 mol/L盐酸环境下化学氧化合成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纳米聚苯胺(PANI)。在1 mol/L H2SO4溶液中考察了材料的电容性能。结果表明: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三对氧化还原峰,分别对应聚苯胺在三种不同氧化状态间的转化以及PANI的降解。放电电流密度为(1.0,4.5,10)×10–3A/cm2时,比容量分别为654,591,525 F/g。经恒定电流10 mA充放电循环1 000次,衰减仅为初始容量的10.7%。  相似文献   

18.
第四种无源电子元件忆阻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忆阻器是一类具有电阻记忆行为的非线性电路元件,被认为是除电阻、电容、电感外的第四个基本电路元件。综述了忆阻器和忆阻系统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现忆阻功能的几种模型与机理,如边界迁移、自旋阻塞、绝缘体-金属转变、丝导电、氧化还原反应等。阐述了忆阻器和忆阻系统在模型分析、生物记忆行为仿真、基础电路和器件设计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电视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由于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显得陈旧,新技术的发展未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讨论了电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指出现行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两者之间的差距,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电视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SQUID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DC and RF SQUIDs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 is presented. Using Nb-based thin-film technology, a number of groups can now routinely fabricate DC SQUIDS with input circuits integrated on the same chip. At 4.2 K, the DC SQUID, which operates with a constant bias current, can detect signals with an equivalent energy per unit bandwidth of a few hundred h2π. RF SQUIDs, which operate with an RF flux bias, are usually machined from bulk Nb, and have a typical energy sensitivity per unit bandwidth of 105 to 106h2π. Both types of SQUID can be used in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magnetometers, gradiometers, susceptometers, voltmeters, RF amplifiers, gravity-wave antennas, and gravity gradiometers. Both DC and RF SQUIDs have been fabricated from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and operated at temperatures of up to 77 K. These devices exhibit high levels of 1/f noise, which generally arises from the motion of trapped magnetic flu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