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秀菊  陈玲 《科普研究》2016,11(2):31-35
为了测量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状况,2013 年底课题组开展了我国15~17 岁高中生的科学态度状况调查。 主要运用PISA2006 对科学态度的测量工具,对我国黑龙江、山西、四川和北京四地合计20 所中学高中学生进行了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17 岁高中生对科学的感兴趣程度较高,对科学探究非常支持,科学态度较为积极。但是 我国15~17 岁的高中生对科学的认识程度较浅、认识不足。本文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美国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学者J.D.米勒教授首创了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论述了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与演变历程及其国际应用,并揭示了其对我国当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建设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中西经典文化基模进行案例分析,以PISA调查结果进行实证验证,试图从民族文化视角解析文化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影响层面与作用机制,并提出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娴  赵佳然 《科普研究》2011,6(2):28-31
结合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以及上海科技馆的工作实际,探索性地建立了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模型,即以承载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展品为中心,依托图文、动画、模型、实物等方式,从"科学探索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的乐趣"三条路径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体现了科学教育目标从"线性"向"立体"的转化,即从掌握科学知识向有科学素养的人的转化;避免了就展品论展品的单一展教理念;开启了重视知识外延拓展的多角度展示教育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6.
林亚南  邹斌 《科普研究》2017,12(1):59-64
国内高中生课外科学实践活动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调查研究十分 必要。本文采用Moore 和Foy 等人在1997 年修订的“科学态度量表(SAI II)”, 对参与北京市基础教育阶 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课外实践活动的63 名高中生的科学态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主动参与课外活动的学 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更为积极,男生和女生在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上差异较为明显。另外,有57.1% 的被 调查学生对科学的有限性的理解有偏差,并且大多数学生对科学的理论价值取向缺乏充分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坚  黄婷 《科普研究》2011,(Z1):61-65
科学素养指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可通过通识教育来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涵盖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造就既有科学素养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杰 《科普研究》2009,4(3):54-56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对启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课,一定要按科学规律把实验教学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能以单纯让学生掌握一点理论知识为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结构,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九要素模型”,并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学习科学的途径等四个方面,阐述影响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编制了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量表和背景调查问卷,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对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了测评,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谈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杰 《科普研究》2009,4(4):50-52
“科学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显示着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既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李洋  姚本先 《科普研究》2014,9(2):60-65
本文目的是编制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以态度ABC理论为支撑,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的内容,分析得出对科学的态度评测的指标,并形成具有25个题项的初始问卷。以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在安徽省内的合肥、芜湖、六安等地区进行三阶段的预试和正式测试,选取被试共计905名。通过问卷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从25个题项的初始问卷中筛选出17个题项的公众对科学的态度正式问卷,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从整体上看,问卷各量表和总量表α系数在0.712~0.862之间,各量表分数与总量表分数均存在显著相(p0.01)。并由此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李洋 《科普研究》2013,8(6):27-34
我国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此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较少,已有研究较为零散。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已将民众对科学的态度列入科学素质的测评体系中,并且作为核心要素用于指导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本文拟从态度理论研究入手,对科学的态度研究(概念、影响因素及测量)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我国对科学的态度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和对专业特性的分析,对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重新设置了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具体的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从制度上完善和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电脑智能机器人活动是一种新兴的、融合了众多先进技术的教育活动平台,经过本人的几年教育实践,发现通过机器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产业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决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应该是多样化的。当前应注意研究一般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异,建立一般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途径,建立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吴君  李洋 《科普研究》2014,9(2):66-72
为探索高校疏于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自编问卷(含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问卷和态度内外归因量表)对河南大学17个院系的126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充分肯定科普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同时,认为高校教师有科普的义务,但对于高校教师科普工作开展中的阻力,不同的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大相径庭,大部分教师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动高校教师参与,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应通过科普市场化;(2)高校教师科普创作态度偏保守,缺乏对科普概念的理解,此外,影响高校教师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包括社会贡献、兴趣爱好、成就感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以科技传播“历史责任、道德责任、学术责任”理想而方,今日,科技传播的误解、科技传播的忽略、科技传播的禁忌、科技传播的警觉之现状是不堪此重任的。虽然,科技传播的求真之难,难于上青天;但,“真者,精诚之至也。”我们期望在“认假而不认真”的当下,科技传播真的能社会一点真相、一句真话、一个真理、一段真实、一片真心。  相似文献   

18.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字信号处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解决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公式多、抽象、难学和学生厌学的难题。它重点将学习高科技的理论和介绍处理问题的方法、了解科学家的内心世界、灵活使用现代化的数学工具、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