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内ADSL的大规模布署,许多用户由于接入距离过长或线路质量问题等原因,业务质量不能得到满意的保障,用户投诉率较高;同时,宽带业务的发展也要求运营商不断提升ADSL接入速率,从而对ADSL的接入距离和用户铜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更换低品质用户电缆给运营商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就近布放  相似文献   

2.
用户接入技术演进 随着接入用户数量的增多,每用户带宽需求不断增长,ADSL/ADSL2+/FTTH/GPON等高带宽接入方式应运而生,极大提高了用户网络使用体验,每用户带宽控制的PPPoE设备逐渐演变为电信运营商主要的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3.
ADSL让电信和网通成为了宽带市场最大的赢家。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至11月份,国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286.3万户,其中ADSL用户为1636.3万户,两个数字均比上年底翻一番。而尽管如此,电信运营商继续扩大该领域战果的努力仍在继续,3月28日,北京网通宣布将ADSL的带宽提升到2M,以此为标志,电信运营商们新一轮圈地运动已然拉开帷幕。1ADSL一枝独秀曾经被视为鸡肋的ADSL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在ADSL推出之初曾遭遇众多嘲讽,甚至一些业内人士将其称之为“准宽带”以区分于真正宽带技术。但是运营商电话线缆资源…  相似文献   

4.
杨建  尤苏军 《电信科学》2004,20(10):61-63
当前宽带业务日益普及,ADSL已成为中国电信提供给用户的主要宽带接入方式.本文对南京电信ADSL用户长距离接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给出了如何通过调配现有交换局管线资源和新建ADSL室外一体机以有效缩短用户接入线路长度,达到增大ADSL覆盖范围和提高接入性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郑宏 《通信世界》2002,(17):28-28
经过旷日持久的争论之后,电信运营商终于给ADSL找到了它的位置。当ADSL一旦被确定为最合适的接入技术后,那些曾经因为技术的争论,而延误了宽带发展时机的运营商像发泄似的,在中国掀起了“ADSL狂潮”。  相似文献   

6.
新品传真     
《通信世界》2001,(12):33-34
爱立信ENGINE解决方案Instant ADSL出台爱立信新型ENGINE Access Ramp解决方案Instant ADSL(快速ADSL)采用独特技术,借助它,用户无需运营商的帮助即可在几秒钟内在自己的家中完成ADSL的安装。借助Instant ADSL,运营商可以利用DSL技术快速、高效和安全地部署、激活和管理宽带接入网络。Instant ADSL为运营商提供了一种完全自动而且没有任何故障的ADSL业务激活功能。有了Instant ADSL,运营商可以对用户请求作出快速响应,从而大大缩短投资回收时间。爱立信推出第一部无绳互联网收音机爱立信无绳互联网收音机H100…  相似文献   

7.
张颖 《通讯世界》2015,(1):30-31
农村边远地区村庄大小错落不一、地广人稀,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各运营商对原有宽带进行改造,将ADSL改成FTTB的形式,用户末端传输媒介用无线或金属线。多年来,EPON网络技术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光纤延伸到用户,实现光纤到户的目的,即FTTH。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运营商以基于PPPoE技术的ADSL接入方式作为最主要的用户接入方式,为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业务。然而,由于现有数据网主要提供上网等互联网业务,特别是大量P2P应用充斥网络的情况下,导致对承载网性能要求较高的语音业务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正因为如此,运营商倾向于将数据网与语音网相分离,以此来保证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用户数据业务量的迅猛发展,以ADSL为代表的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宽带接入网市场上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但在缺乏有效的有线接入手段的地域内,无需光纤或双绞线等线缆资源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运营商的青睐,通过架设无线网络,用户同样可以便捷地接入到宽带网络。  相似文献   

10.
DSLAM综述     
谢蔚 《现代通信》2003,(10):9-10
随着时间的推移,xDSL(各种数字用户线技术的统称)这个名词已经为人们所熟悉,xDSL分成HDSL(高比特率DSL)、ADSL(非对称DSL)、RDSL(速率自适应DSL)、VDSL(甚高速DSL)等,特别是ADSL技术,不断得到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的认可。在宽带接入网快速发展过程中,DSLAM起了很大作用。 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全称是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作为接入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