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清徽 《科普研究》2010,5(6):80-85
赫胥黎是科学普及发展历程中的著名人物,他通过大量的科普讲座和科普读物,让公众了解并热爱科学,促进了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主体、对象、目的、途径等角度,对赫胥黎科学普及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将科学性、幻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科幻电影,按照题材主要分为星际探索、时空穿越、自然灾害的浩劫、机器人的发展四种类型.科幻电影本身即具备相当的科技内涵,从科技传播功能分析,科幻电影包括有专业交流、科技教育和科技普及推广三个传播层次.  相似文献   

3.
4.
金涛 《科普研究》2008,3(3):60-63
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无需我来饶舌.2008年3月10日<科学时报>透露: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的一幢三层(局部五层)楼房,国家投资的基建费为11.3亿元,加上五六亿元的展品和设施费,一共17亿元左右.而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的基金投入为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  相似文献   

5.
蒋劲松 《科普研究》2009,4(6):21-27
以科学松鼠会第一本集体著作《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中连岳先生序言引发的网络争议为线索,本文试图通过整理相关争论,梳理出关于科学传播理念的种种分歧曩。如科学。传播与人文关怀、谦卑以及时尚的关系等等。并揭示背后的科学观的差异和冲突,为进一步研究科学松鼠会和当代中国科学传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7.
杨雯  莫扬 《科普研究》2013,8(3):12-18
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是考古行业的责任,公众考古的核心是考古学的大众化,需要考古学家对公众进行"交流"和"解释"。我国的公众考古理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已进入了"考古学与公众共享"阶段。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对公众进行传播,网络已成为重要传播渠道,但呈现内容还不够丰富,而针对公众考古传播的研究也亟待增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媒产业快速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随着融媒体、智慧媒体新业态的出现,传统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本文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OBE理念指导的传播课程体系构建为主线,围绕新时代新闻工作需求、行业需求和学生成才就业为中心,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与技能相融合、跨行业跨学科能力建设以及项目实践模型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出发,探索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之路,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培养传播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林坚 《科普研究》2010,5(3):48-50
1 科学普及的目标选择 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即科学普及,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理性精神,能够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处理事务。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科学具有知识形态、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三种社会形态。科学最开始表现为知识形态,随着科学向社会系统的扩散,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稿件编辑差异、内容编辑差异、互动方式差异、版面编辑差异和发布时间差异.但二者也有一定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新闻原则相同、编辑流程相同和创新需求相同.为此,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主要有传播区域界限的突破、传播方式界限的突破、新闻发布时间的突破、新闻信息总量的突破、信息准入限制的突...  相似文献   

11.
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科普能力的内涵、科普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科普能力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科普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普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结合上海科普工作的实际经验,提出通过“组织体系的渗透力”、“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创新示范的引领力”、,注重社会效果的影响力”和“科普工作效率的调控力”等“五力整合”,能有效推进政府的科普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何琦  王军 《科普研究》2011,6(2):83-86
李星学院士是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一生著书立说无数,除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他还致力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并著有内容丰富的科普文集。李先生的科普思想不仅闪耀着逻辑思辨的理性光芒,更折射出一种求实奋进、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对于新时期中国科普工作的探索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普简讯     
  相似文献   

14.
科普动态     
  相似文献   

15.
科普营销论     
营销理论在现代社会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营销与科普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营销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并指导科普实践,形成所谓的科普营销新模式,即科普营销.其基础框架就是科普营销的6Ps营销组合.  相似文献   

16.
科普动态     
  相似文献   

17.
科普简讯     
  相似文献   

18.
科普简讯     
  相似文献   

19.
科普简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