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转型机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传播力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不同媒体平台上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同时又满足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成为媒体从业者探索与思考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传统媒体编辑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机遇,然后分析传统媒体跨平台报道下编辑面临的挑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旨在为传统媒体编辑提供有益的借鉴,助力传统媒体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型媒体,既发挥了各媒体的优势,还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此背景之下,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中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因此,在新闻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开辟新闻传播的渠道,为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带来进一步的便捷。本文主要在融媒体背景下对新闻传播的途径进行简要分析及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这一十分新奇的词语迅速步入了人们的生活。报纸采编工作也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始向着科学化、发展化、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前行。对于报纸行业来说,构建现代媒体、提高传播能力是广大媒体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利用大数据,报纸采编行业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朗。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的价值及报纸采编工作的发展现状、强化措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转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还对传统主流媒体产生了极大影响。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主流媒体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型主流媒体背景下,其在开展采编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首先分析新型主流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特点和要求,其次阐述新闻记者融合采编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新闻记者融合采编路径,以期为主流媒体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分析各大门户微博和第三方微博数据提供商等微博影响力评价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中兼顾了微博社会化媒体及自身媒体的特性,主要从微博内容、微博受众以及微博传播力三方面进行了微博用户影响力的分析与探讨,提出微博影响力评价的改进思路,为微博营销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融媒时代,舆论环境、媒介形式、传播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造主流媒体新的影响力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为例,深入探讨了其在期待视野下的创新传播策略。通过对节目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互动创新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策略在吸引受众、增强节目影响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建议。本研究不仅为类似节目的传播提供了借鉴,也为未来文化综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媒体形式逐渐多元化,这在丰富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同时对传统媒体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媒体需要结合新媒体在传播媒介、方式、终端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自我合理调整,以提升其传播影响力,为持续发展创造空间。而电视栏日作为传统媒体形式的主要表现,其具体改革和创新手段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产生不同传播影响力的原因分析,对电视栏目借助新媒体提升自身传播影响力相关方面展开研究,为传统媒体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从国内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降生开始,这种基于手机的新闻传播模式就在业界引起了轰动。理论上它能够借助高速发展的无线互联网和报纸的庞大资源,将报纸媒体与手机终端二者紧密融合。有预言称,手机报纸将以“第五媒体”的身份替代传统报纸媒体。然而,手机报纸问世近两年后的今天,它在国内的发展却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广告盈利模式模糊不清,内容缺乏创新影响用户体验,资费较高阻碍用户普及等因素,使得手机报纸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业务体系,用户对该项业务的认可程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广告盈利模式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9.
作为由新华日报社主办的晚报,《扬子晚报》曾一度跻身中国晚报发行量榜首,见证了中国报业的发展。进入新媒体时代,《扬子晚报》依旧在发挥着其自身“宣传政策、反映生活、倡导文明、传播知识”的办报宗旨,传播先进的传播理念,并通过新兴的传播方式,继续引领晚报类媒体的发展。本文以中国晚报界的先锋《扬子晚报》为例,探究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提升报纸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的载体——媒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一次次的变革和进步,使人们享受到了高科技的便利。由于融合媒体涌现及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各类传统媒体的界限正在被纷纷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由冲突走向融合,已经形成当今融合媒体的格局。本文以融合媒体在国内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讨融合媒体系统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并对融合媒体系统在新闻传播领域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效果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范围和交互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媒体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不仅造成了人才流失,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创收水平。因此,传统媒体应该深入分析自身的问题所在,主动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运营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深刻改变了传媒行业格局、传播手段和舆论生态,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传统主流媒体要积极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模式,探索建设全时空报道、全链条传播机制,综合应用先进技术,聚合呈现与精准传播新闻内容,促进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增强、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融媒体对我国传统的传播环境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即兴口语表达的科学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困扰。面对大众舆论化的出境个各大媒体的节目形式也在进行着创新和改革,为了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主持人需要对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自身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各种传播渠道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的总结,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的优势,促进新媒体传播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播音主持是传统广电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工序,对媒体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媒体的创新性高质量发展,播音主持人亟需以“融”应变,通过创新播音主持工作适应融媒体环境,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本文立足融媒体背景,首先分析了播音主持工作面临的挑战,并从内容质量、形式创新、流程重塑、传播格局、受众中心、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播音主持工作创新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媒体的融合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报纸等纸质媒体面临着更为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在纸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要重塑自身的信息传播优势,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方法,着力拍好报纸摄影作品,以真正发挥其在报纸信息传播中的画龙点睛作用,推动报纸等纸质媒体的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新时期媒体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着重探究强化报纸新闻摄影报道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电视媒体从传播的方式到传播的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电视传播的新含义,探究如何利用电视媒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令电视在网络化的大潮中立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落后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广电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新时代的背景下,广电工程要融合各种媒体的优势,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融媒体,并借助网络技术在你社会各界推广扩大,增加自身的影响力。本文首先对传统广电技术的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融媒体广电工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后对广电工程中的网络技术与融媒体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希望提高广电工程的环境适应性,与时代相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大思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广电媒体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定发展方向,积极拥抱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关注受众需求,提供优质内容,履行社会责任,全面可持续推进构建传播新格局,提升广电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电视媒体从传播的方式到传播的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电视传播的新含义,探究如何利用电视媒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令电视在网络化的大潮中立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在以纸质的报纸和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无论在影响力、发行量都在日渐萎缩,微信平台已开始逐渐起到了媒体的作用,将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传统媒体转型带来了机遇,本文将结合微信平台自身的特点,为传统媒体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