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芳  黄振  陆建华 《电讯技术》2011,51(5):46-50
针对宽带接收机接收信号多,且信号在频谱上呈现非均匀分布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多相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滤波器组和信号重建的高效非均匀数字信道化的设计方法.该数字信道化结构由分析和综合两部分组成,采用同一组原型滤波器系数,通过对原型低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提高其带外衰减性能,以利用平行结构正交镜像滤波器组重建信号.与常用的并行...  相似文献   

2.
现代雷达接收机要求具有瞬时频带宽,良好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检测同时到达信号的能力等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相滤波组信道化接收的处理方法,将两个线性调频脉冲信号通过多相滤波组信道化接收机,经信道划分、采样、移频等处理后,实现对多路信号的信道分离,并成功检测到同时到达的信号,降低了信号处理的复杂度,提高了接收机实时处理能力,尤其是提高了雷达接收机全概率截获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种高效的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宽带雷达对抗侦察数字接收机具有较宽的瞬时频率覆盖特性和较高的截获概率,并能处理同时到达的多个信号。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是实现宽带接收的一种方法,其抽取运算在滤波运算之前,运算量小,输出速率低,便于后续处理,是一种高效结构。给出了多相滤波信道化数字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采用重叠一半多相滤波信道化数字接收机能够有效消除接收盲区,实现全概率接收并消除虚假输出,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确定频点参数的情况下,采用信道化接收机能够准确高效地实现对跳频信号的接收,其中树形结构接收机既保证信道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结构灵活。将该结构应用于战术目标瞄准网络技术(TTNT)数据链信号的接收,设计了TTNT信号非均匀分布的16个跳频频点的树形多级结构数字化接收机。分析了该结构的运算量大小,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树形多级级联结构相对于多相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滤波器组结构运算量有所增加,但结构灵活,能够有效地分离出TTNT不同频点的信号,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多相滤波宽带信道化数字接收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宽带雷达电子战数字接收机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信道化接收机能够处理同时到达的多个信号并有较高的截获概率。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运算量小且易于实现。为克服因D倍抽取而产生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数字接收机的接收盲区,引入了重叠一半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数字接收机。利用瞬时自相关接收机,可在消除信道化接收机虚假输出的同时提高信道化接收机的测频精度。文中给出了上述数字接收机的实现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以上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声表面波器件在雷达对抗技术中的应用。以声表面波滤波器组为核心的信道化接收机,可以实现对雷达信号的宽频的信道化接收和100%的截获概率。以声表面波延迟线为核心的距离欺骗、多重回答欺骗、噪声欺骗技术是对雷达信号的综合干扰手段之一。在对雷达的低空突防技术中,以SAW色散线为核心构成的脉压高度表解决了地形跟踪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雷达接收机和雷达对抗侦察接收机存在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基于动态信道化的雷达与雷达对抗侦察一体化接收技术。首先利用余弦调制滤波器组将中频带宽分解为若干子带,再通过频谱感知和子带合并实现非均匀动态信道化,最后利用非均匀动态信道化技术分别接收雷达回波信号和辐射源直达波信号。为了满足一体化接收机的瞬时动态范围、灵敏度、监视带宽以及频率分辨率等性能指标的要求,本文引入一种大M值高阻带衰减原型滤波器设计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一体化接收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时域重叠信号的全概率接收和跨信道信号重构,降低窄过渡带信道化结构的复杂度,提出一种基于调制屏蔽滤波器频率响应屏蔽(Modulation Masking Filter Frequency Response Masking, MMF-FRM)技术的信道化接收机结构.通过对原型屏蔽滤波器进行调制得到两个分支屏蔽滤波器,给出了基于MMF-FRM的窄过渡带滤波器设计方法 .推导出一种基于MMF-FRM的低复杂度信道化接收机结构,该信道化结构解决了多相分解受FRM(Frequency Response Masking)滤波器组限制的问题,并分析了该结构的有限字长性质和纹波系数.用Xilinx System Generator进行了硬件实现与仿真,在采样速率为1 GHz,信道数为8的条件下,提出的信道化接收机结构比多相信道化结构节省74.1%的乘法器资源,比FRM信道化结构节省13.5%的乘法器资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重点研究了基于多相滤波技术实现全概率截获的信道化接收机,推导了实信号的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机数学模型,并基于模型利用MATLAB针对四路信号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接收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为通信系统具体应用该接收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全数字阵列雷达——综合脉冲孔径雷达,雷达采用收发全数字波束形成。发射时,每个发射单元采用直接产生正交编码波形,从而波形在空间不相干叠加形成聚集波束;接收时,单元接收信号通过一匹配滤波器组,其中每个匹配滤波器对应一路发射信号,由于每个发射和接收单元的空间位置准确已知,从而可以对匹配滤波器组的输出信号进行调相并相加,同时形成多个指向的发射波束。  相似文献   

11.
舰载无源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及其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伯孝  许辉  张守宏 《电子学报》2003,31(12):1776-1779
本文根据综合脉冲/孔径雷达采用多个天线同时向全空域辐射多个载频信号,而在接收端通过信号处理获得发射方向图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雷达体制——舰载无源综合脉冲/孔径雷达.该雷达既利用在岸上发射、在舰船上接收而构成岸-舰双/多基地"广播式"雷达,又由于在接收站不发射信号而相当于无源定位.本文介绍该雷达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分析其性能;讨论该雷达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雷达无人值守的需要,提出了用光纤远距离传输雷达中频模拟回波信号的光通信系统.理论分析了雷达信号在该系统中的传输距离和噪声特性,测试了其动态范围,研究表明该传输系统满足雷达整机性能的要求,满足雷达站各种复杂环境的要求,传输距离可到60 km,动态范围大于65 dB,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小于2 dB.  相似文献   

13.
飞机必须具有良好的射频隐身性能,以降低无源探测系统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及识别效果,从而使飞机及其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减少被截获、被干扰甚至被摧毁的可能性。提出了机载雷达射频隐身信号的设计原Ⅻ,根据此原则设计和研究了基于伪随机码调制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雷达信号。所设计的雷达信号具有较低的峰均功率比,通过基于数字信道化接收机无源探测系统的仿真实验,验证了该雷达信号相对常用的线性调频雷达信号具有更好的射频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机的通道采样率在数值上等于通道带宽,因此无法兼顾最优信道带宽和最优采样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变采样多相滤波器组的信道化接收机。该信道化接收机根据要求的变采样率改变数据的输入速率,并依据数学推导对原有系统的结构进行变形,可有效解决多相滤波器组通道采样率和通道带宽的耦合问题,从而实现嵌入式变采样的目的。本接收机设计方法在兼顾系统最优采样和最小信道带宽要求的前提下,能有效避免频道浪费或复杂的插值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接收机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基础上能有效改变采样率,提高系统实时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赵勇  隋功浩  王俊  赵婕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9):80-81,84
基于调频广播的单站无源定位系统实际相当于收发分置的双基雷达,以调频广播的发射机作为辐射源,接收雷达位于另一处。在实际的无源雷达系统中,利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比幅测角,可以得到目标方位角。再利用信号到达时间差,可以得到目标和雷达站间的距离信息,从而实现了固定单站对二维运动辐射源的无源定位。最后还给出了定位精度的计算机仿真结果。此定位方法在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种大带宽高分辨力数字信道化接收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两种基于多相滤波器结构的数字信道化模型,就电子对抗领域中雷达侦察接收机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种大带宽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方案,该方案采用文中阐述的两种信道化模型级联的方式,具有瞬时带宽大,频率分辨力高等特点,能够在单片FPGA中实现。  相似文献   

17.
较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三站时差定位体制的无源探测与跟踪雷达系统时差接收机的设计,该方案采用了信道化接收技术和混合门限信号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混沌雷达对多目标测距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建立在解析解系统上的混沌雷达多目标测距方法。该方法使用解析解混沌系统中的连续信号作为雷达发射信号,并把解析解混沌系统中的二值离散序列经移位寄存器保存在雷达接收端,通过保存的二值离散序列能够准确重构雷达发射信号模板。使用该模板和回波信号进行匹配滤波,通过匹配滤波输出信号的峰值得到待测目标的距离。该方法能够在-10 dB信噪比条件下实现多目标测距,且雷达接收端因为只需保存二值离散信号所以需要的存储空间小,实现过程成本低廉。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