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类含不饱和侧链的氟代甾类液晶的合成和相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甾体2,3-二氟-4-丁烯氧基苯甲酸酯液晶,相相变性质通过偏光显微镜和DSC进行了测量和观察。结果表明末端的双健和芳香环上的氟原子取代都能降低甾体液晶的熔点和清亮点,增加中介相的温度区域,但是没有观察到手性近晶C相或其他铁电相。  相似文献   

2.
新型半含氟碳链液晶的合成和相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并合成了4个系列含3,34,4,4,5,5,6,6-八氟己氧基或6-氯-3,3,4,4,5,5,6,6-八氟己氧基边,链的联苯甲酸酯类或二苯乙炔类液晶,其相变性质通过偏光显微镜和DSC进行了测量和观察,讨论了桥键和末端原子对液晶性的影响,发现末端一个原子就对液晶性有很大的影响,末端原子对液晶相的稳定性有利的顺序为氟>氯>氢;末端一个氢原子对中介相尤其是近晶C相的稳定性破坏很大。  相似文献   

3.
含氟二苯乙炔类蓝相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相液晶具有高度流动的自聚集的三维立方缺陷结构,在高度手性的液晶中,它们存在于狭窄的温度区间。分子中引入适当的手性中心可以制得蓝相液晶。由于氟原子的特殊性,在液晶核分子中引入含氟二苯乙炔,可以得到黏度低、双折射率及清亮点高的液晶材料。文中介绍了6类含手性端基的含氟液晶化合物(其中有一个化合物不含氟原子)。通过偏光显微镜和DSC对其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有13个化合物显示蓝相;化合物结构中手性中心的细微差别都会导致蓝相的出现或消失。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4′-(4″-n-烷氧基亚苯基乙炔基)4-n-乙氧基偶氮苯及其两个系列的氟代化合物,它们的相变行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进行了测试及观察,发现它们均是液晶化合物,都呈现向列相和近晶相,并且发现该类化合物的相变行为与氟原取代的数目与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较不含氟的同类化合物,氟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化合物的熔点和清亮点,如果两个氟原子对称分布在液晶分子长轴向的两侧有利于向列相的稳定性,相反分布于分子长轴一侧的两个氟原子有利于近晶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对三氟甲氧基苯酚酯类液晶的合成和相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对三氟甲氧基苯酚酯类液晶,其相变行为通过DSC及偏光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和测试。这类液晶化合物都显示一个很宽的近晶A相和一个很窄的向列相,近晶A相的温度范围不随烷氧基端链的长度发生变化,而向列相的温度范围却随着烷氧基链的增长而缩小。四氟苯环的引入降低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压缩了近晶相,却有利于向列相的形成。三氟甲氧基有利于近晶相。  相似文献   

6.
乙炔桥键四环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液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以含乙炔桥键的四环异硫氰酸酯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芳基硼酸和3-氟-4-溴碘苯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合成了12种目标化合物,LC纯度大于99%,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DSC和POM对目标化合物的介晶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外推法对其双折射率和介电各向异性值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300℃以上高清亮点、150℃以上向列相温度区间、0.40~0.51的双折射率以及大于17的介电各向异性值。对于同一系列化合物,随着末端烷基链的增长,化合物熔点降低,但呈现近晶相的趋势增加。在Y、Z位引入侧向氟取代基,熔点和清亮点均降低;X位再引入侧向氟取代基,熔点上升、清亮点下降。用环己烷替代左边第一个苯环,化合物熔点降低、向列相温度区间变宽。引入侧向氟取代基使双折射率下降0.008~0.036。目标化合物有利于提高混合液晶配方的双折射率、清亮点和降低阈值电压。  相似文献   

7.
2,3,4-三氟苯乙炔类液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3,4-三氟苯胺为原料,经桑德迈尔反应合成出2,3,4-三氟碘苯,2,3,4-三氟碘苯和2-甲基-3-丁炔-2-醇在四(三苯基膦)钯催化下合成4-(2,3,4-三氟苯)-2-甲基-3-丁炔-2-醇。4-(2,3,4-三氟苯)-2-甲基-3-丁炔-2-醇在氢氧化钾作用下生成2,3,4-三氟苯乙炔。2,3,4-三氟苯乙炔与6种碘代苯发生Sonogashira反应,合成出6种2,3,4-三氟二苯乙炔类液晶化合物。进行了产品结构标定以及参数的测定,确定了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光学各向异性(Δn),较宽的相变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含氟联苯乙炔类液晶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丁基溴苯和间氟苯硼酸经Suzuki偶联生成4′丁基-3-氟联苯,4′丁基-3-氟联苯在低温下碘代生成3-氟-4-碘-4′-丁基联苯,3-氟-4-碘-4′-丁基联苯与5种取代苯乙炔发生Sonogashira反应生成5种含氟联苯炔类单体液晶。进行了产品结构的标定以及参数的测定,确定了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光学各向异性(Δn)和较宽的向列相范围。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化合物1-[(1-乙基羰基)-乙基]-4-[4-(2,3,5,6-四氟-4-烷氧基苯基)乙炔基]苯基对苯二甲酸酯(n=5,6,7,8).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及差示量热分析法研究该化合物的液晶性,讨论了氟取代基及桥键对液晶性的影响。所有化合物皆显示互变的胆甾相,黏度低双折射较高,化学稳定,可以用于反射型液晶显示器及自适应光学系统。目的物的最后合成采用Sonogashira交叉偶合法。  相似文献   

10.
含氟三环类液晶单体的介晶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热分析仪和偏光显微镜(POM)对CCP和CPP 两个系列液晶材料中含氟三环类液晶单体的介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CPP系列中的2CPPF3和4CPPF3外,其余所有化合物均有介晶性,在液晶态可观察到部分单体的近晶相和除2CPPF3和4CPPF3外所有单体的向列相的典型织构.探讨了烷基链碳原子数、环骨架结构以及氟原子取代数目对2个系列单体相变温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设计并合成了一个系列4-(17-氯-12,12,13,13,14,14,15,15,16,16,17,17-十二氟十七烷氧基)苯甲酸4-多氟烷氧基酰基苯酚酯液晶,并通过偏光显微镜和DSC对其相变性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发现当另一侧氟碳链短时,呈现互变近晶A相,随着氟碳链的增长,呈现变近晶A相和近晶C相,最后只呈现单变近晶C相。  相似文献   

12.
新型含氟甾体类液晶的合成与相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设计并合成了3个系列的侧位氟原子取代的甾类液晶,其相变行为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和DSC进行验证,可以发现氟原子的取代位置不同,对化合物的相变性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的3-硝基-4-多氟烷氧基苯甲酸4-[4-n-庚氧基-2,3-氟亚苯基乙炔基]苯酚酯液晶,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对其相变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测试。发现当氟碳链较短时,化合物呈现向列相和近晶A相,氟碳链增长后,化合物只呈现近晶A相。  相似文献   

14.
对三氟甲氧基肉桂酸酯类液晶的合成与相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对三氟甲氧基肉桂酸酯类液晶,其相变行为通过DSC及偏光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和测试。化合物A呈现多种相态,而化合物B引入了四氟亚苯基,其相态数量减少,相变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4—[2—甲基丁基]—4′—[4—正辛基苯氧(基)甲基]—联苯(简称MBBP-MOPE),经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证实了分子结构,测试了相变温度、相态、介电各向异性和电阻率等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6.
含氮芳环作为液晶分子的极性介晶基团,能有效增大分子的偶极矩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利于形成近晶相液晶态,提高分子的介电各向异性,降低液晶的驱动电压。本文试图以嘧啶、吡啶为中心结构单元来增大化合物的偶极矩,设计合成了二个系列含嘧啶、吡啶的双芳环液晶化合物nOBMm、nOBPm系列共7个化合物;它们都经过IR、1 H-NMR、13 CNMR和MS光谱对其分子结构鉴定,经过差热分析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其液晶性能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均正确,具有较宽的近晶相态,可作为铁电液晶和高分子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配方组分,为进一步研究低能耗铁电液晶和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提供了实验素材。  相似文献   

17.
The gallium sulphide cubane compounds [(Me2EtC)GaS]4 and [(Et2MeC)GaS]4, have been synthesised, and their potential as MOCVD precursors for GaS is discuss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Et2MeC)GaS]4 has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In addition, the vapour phase structure of the GaSe precursor, [(tBu)GaSe]4 has been determined by gas phase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s compared with that previously determined in the solid state by X-ray diffraction.  相似文献   

18.
A new series of azobenzene containing bent‐core molecules incorporating 4‐cyanoresorcinol as the central core unit exhibiting cybotactic nematic, rectangular, columnar,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ilted smectic (SmC) phases are synthesized. The mesophase behavior and phase structures are characterized in bulk and freely suspended films using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Depending on the chain length and temperature a series of different mesophases is observed in these compounds, ranging from cybotactic nematic via paraelectric SmC phases, polarization randomized SmCsPR phases to ferroelectric and antiferroelectric SmC phas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size and correlation length of the polar domains.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chiral domains is observed in the paraelectric SmC and the SmCsPR phases and discussed in relation with superstructural chirality, bend elastic constants, and surface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