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军 《中国新通信》2013,(24):102-102
本文从3G网络建设、2/3G融合组网以及3G规模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3G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3G网络布局中相关问题,实现2G、3G复合网络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肖亮 《电信快报》2006,(6):33-35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与无线局域网(WLAN)在覆盖区域和带宽上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3G网络支持跨广域网络的移动性,但是数据吞吐速度明显低于WLAN。WLAN提供了高带宽,但却限制在有限的覆盖区域内。如果将这两种网络融合起来实现无缝漫游,则无线业务传输服务的性能和灵活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文章阐述了将这两种网络融合时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紧凑”融合模式和“松散”融合模式两种融合方案,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5G愿景和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代,在4G网络部署方兴未艾之时,5G的研究已经在全球拉开帷幕,文中首先介绍5G概念,然后从用户需求、业务需求、网络需求三个方面阐述5G需求,基于5G需求提出5G愿景:网络广带化、网络泛在化、网络智能化、网络融合化、绿色节能。  相似文献   

4.
MSTP系统作为近两年来传输技术的一种创新,体现了传输技术同多媒体技术,3G网络融合的一种尝试,各电信运营商都十分关注它同多媒体以及未来3G网络的融合。 本文的作者在参与了MSTP同多媒体,3G网络测试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测试的体会,对未来MSTP在多媒体和3G中的可能应用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有不当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4G/5G业务的同步发展,为了简化架构、共享资源和提升用户业务体验,需进行4G/5G融合组网部署。本文分别分析了AMF、SMF、PCF这3类关键核心网网元在融合组网过程中的部署实践问题及解决方案,为4G/5G融合网元的网络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飞 《电信科学》2014,(3):18-21,31
随着TD-LTE牌照的发放,LTE建设与部署成为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对WCDMA网络与LTE网络的技术及继承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品牌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联通LTE建设的部署思路,以促进3G/4G融合,打造最佳移动宽带网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分别实现了3G的正式商用,SNS网站风靡一时,三网融合逐步在进行的背景下,如何利用3G网络的带宽、SNS的社交网络和三网融合的基础建设,构建新型的基于3G技术的M—learning变得越来越重要。论文探讨了几种基于3G技术的新型M—learning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3GPP讨论的十种5G和4G融合组网架构,研究了5G网络独立部署和非独立部署方式,分析了各组网架构的优势和劣势,对各种5G部署方式的性价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5G网络部署的近期、中期、远期部署方案,提出了循序渐进的5G网络建设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9.
李璇 《中国新通信》2013,(20):101-101
文中简要描述了WI-FI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WI-FI和3G网络的特点各自做了分析,指出WI-FI要与3G相融合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融合可发展出不同的应用网络,用以提供热点地区的高速数据传输和其它不同业务应用。文章最后对当前网络融合方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随着5G移动通信网络走向商业化,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发展愿景、能力需求与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首先,该文概括了未来6G可能涉及的星地深度融合、新谱段通信、分布式协作MIMO和智能通信等关键技术方向,重点探讨了基于星地深度融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SGIN);然后,针对可能存在的两种典型网络拓扑架构,分析了星间高速链路、星地馈电链路和星地用户链路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综述了3种不同类型传输链路的高速通信进展情况。最后,对未来6G天地互联网络亟需突破的光学相控阵多用户接入、高效能星地激光通信和光电一体化组网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MSTP在多媒体和3G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TP系统作为近两年来传输技术的一种创新,体现了传输技术同多媒体技术,3G网络融合的一种尝试,各电信运营商都十分关注它同多媒体以及未来3G网络的融合。本的作在参与了MSTP同多媒体,3G网络测试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测试的体会,对未来MSTP在多媒体和3G中的可能应用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有不当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随着5G移动通信网络走向商业化,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发展愿景、能力需求与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首先,该文概括了未来6G可能涉及的星地深度融合、新谱段通信、分布式协作MIMO和智能通信等关键技术方向,重点探讨了基于星地深度融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SGIN);然后,针对可能存在的两种典型网络拓扑架构,分析了星间高速链路、星地馈电链路和星地用户链路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综述了3种不同类型传输链路的高速通信进展情况.最后,对未来6G天地互联网络亟需突破的光学相控阵多用户接入、高效能星地激光通信和光电一体化组网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当前运营商建设3G网络中网络建设模式以及解决好3G与2G网络融合等有关技术问题,阐述了2G与3G间互操作的方式及其实施,提出了如何进行两个网络的选择和切换、用户业务连续性VCC(voice call continuity)的架构参考模型及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赵勇 《电信科学》2006,22(3):81-83
本文从智能网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它的网络特点和网络结构。然后就如何建设3G移动智能网,以及采用何种网络架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智能网建网方案。最后,对将来3G智能网多业务触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触发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任世岩 《移动通信》2014,(17):23-23
大唐移动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个关于未来2G、3G和4G网络整体规划的方案。从目前来看,2G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网络覆盖范围是最大的,另外它还具有一个覆盖优势--广覆盖的语音,所以业界把2G定位为基本语音覆盖网络。3G网经过数年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启下可以分流一部分2G语音,承上可以分流一部分LTE承载的中低速数据。预计在未来8-10年,2G、3G可能逐步过渡到单模LTE网络。在2016年可能所有的高端用户都会转到LTE网络,到了2017年以后TDD和FDD融合组网会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6.
5G网络经过两期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基本实现了市区的5G网络覆盖。由于5G网络主要采用时分系统,其应对大气波导的特点以及能力均跟4G网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如何运用5G网络的新特点及新技术来更好的规避大气波导的影响,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大气波导的形成原理、对5G网络的影响因素、5G网络的规避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为5G网络的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及借鉴,更好的服务于5G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5G系统中,异构网络融合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网络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接入手段、通信方式和网络服务。然而,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移动性管理、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等,这就给5G异构网络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围绕5G异构网络融合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究改善5G异构网络融合效用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5G的规划部署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结合5G网络的数据洪流和万物互联两大业务特点,引出5G网络的关键技术。再结合5G网络的业务特点和关键技术,分析5G网络部署的关键点,主要从5G标准进程、终端成熟度、业务需求成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分析各个国家、各运营商的5G网络演进规划,得出5G网络演进的基本步骤,并指出演进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应力强 《电视技术》2024,(1):171-173
5G网络具有超高速率、超低时延、高可靠性等显著优势,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更好的内容传输质量。首先,分析5G网络的技术特点及关键技术框架,包括无线传输、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通信等,为广播电视网络融合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其次,对比分析广播电视的有线、无线、互联网3种传输方式,并提出它们与5G网络的整合,实现传输的高效化和智能化。最后,提出5G移动与广播电视网络融合的总体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层、网络功能层、内容分发层等,并分析相应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5G部署规模的扩大,产业界对5G演进的关注度持续提升。5G演进既是现有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5G向6G的过渡。2021年4月,3GPP将5G演进命名为“5G-Advanced”。介绍了5G演进的节奏,归纳了5G技术发展至今的状态,展望了5G演进的方向,提出了以“融合”“智慧”“低碳”3个特征为代表的5G演进趋势。重点介绍了多媒体增强、异构网络融合、网络大数据分析等5G演进方向。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指出了5G演进过程中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