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 微信——补偿性媒介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人性化进步 补偿性媒介技术:媒介技术决定论学派现阶段主流理论,是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他强调人在媒介技术演进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媒介技术不断演进的动力源是人与社会需求的合力.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指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或补偿.  相似文献   

2.
1微信——补偿性媒介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人性化进步补偿性媒介技术:媒介技术决定论学派现阶段主流理论,是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他强调人在媒介技术演进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媒介技术不断演进的动力源是人与社会需求的合力。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指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或补偿。在微传播时代,伴随着移动终端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介质对社会进行了全维度的重构,一方面大大丰富了媒介的形态,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新媒体的诞生也派生了许多新的交流方式和社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个人需求的使用与满足呈现出新的特质的同时,有一部分群体还是喜欢传统的广播电视娱乐方式。  相似文献   

4.
多伦多学派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即媒介本身的意义远远超过它所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新媒体的发展,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为古代题材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5.
《新潮电子》2008,(1):38-39
有科学家做过统计,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人总体获得的约80%,可见这个器官对人感知外部世界有多么重要。佳能的影像文化恰恰就是在满足我们这么重要的眼睛,那些通过DV和DC凝固下来、通过打印机呈现出来的影像帮助我们保留和认识这个世界愉悦我们的大脑、立体我们的记忆。对此,加拿大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有一句经典的论断“媒介即讯息”,他告诉我们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就是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工具对于时代的促进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相机的发明,图片信息的传递将会变得遥不可及,如果不是从胶片到数码的转变,影像文化也不会如此快速的普及。  相似文献   

6.
截至2012年5月,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已拥有约9亿用户,截至2012年7月1日,Twitter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17亿,成为仅次于Facebook的第二大社交网站,除此之外其他社交媒体如Myspace、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等也聚合了大量用户.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北京三月的春风依然没能平服新媒体业界关于IPTV和DTV的争论,今年的CCBN还是一如往常地起幕。在穿梭的人群中,运营商急迫地寻找最佳性价比的转换方案,供应商也在滔滔不绝地向客户推销自己的方案,而作为媒体的我们也穿插其中,搜寻有新意的产品,与业界人士沟通新的信息。媒介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一句令他声名鹊起的话——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为了这句话,杂志社的同仁没有少跑腿,但即使大家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落于纸面的也只能是管窥之见,还好新媒体的发展给予我们更多的渠道去传达和沟通,使得我们对于CCBN的报道更接近全景式的、…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各种讯息铺天盖地,这种"信息过剩"的现象正是由网络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所导致。麦克卢汉很早就发现了媒介的强大力量,并提出了"内爆"概念。之后,鲍德里亚发展了"内爆"理论,并引入自己的"仿真""超真实"概念,对"内爆"现象做了深刻阐释。在后现代的今天,"内爆"在网络传播的中作用更加显而易见,在此运用观察法、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网络传播中"内爆"产生及其影响的深层机制,以此解读网络传播中的"内爆"是一种担忧还是后现代的福利。  相似文献   

9.
梁颐 《西部广播电视》2014,(4):11-12,19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生存进化论指出了电视和电视机的未来发展趋势。电视和电视机的未来发展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电视是具有固定特征传播模式的媒介,电视机则是电视接受信息终端的硬件部分。莱文森以“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和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两种特征”理论,解答了电视“未来是否消亡”问题。电视将伴随人类存在,但电视机未来将发生变化,据“人性化趋势”理论,电视机的未来发展包括对人类日常用品的延伸、组合,与人类智能、其他媒介硬件融合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广播电视信息》2003,(11):32-35,38
传播学的真正诞生不过半个多世纪,其间形成了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主要流派。传统学派注重从具体的传播实践上分析,挖掘传播活动自身的规律,其研究带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被称为经验学派。传统学派虽然较多关注的是传播的具体环节和技巧,很少从宏观上进行考虑,但是一些传播学者在分析具体环节时还是对传播媒介的其他性质和功能有过一些阐述;本文在介绍一些有关传统学派传播学者对传播媒体经济性质和组织的同时,针对我国的传媒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而希望为中国的传媒改革寻求到传播上的传统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巢艳君 《电子测试》2013,(20):257-258
"地铁即为媒介"的观点既有麦克卢汉的理论支持,亦有史实例证。按照不同的感知维度,作为媒介的地铁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类。以南京地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可解读出地铁媒介空间的生产机制为:实体空间的分割、搬运、定义、承载以及虚拟空间的符号选择、表征、重组和议程设置。只有合理利用地铁媒介空间进行城市文化生产,才能充分发掘出地铁文化传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李俊婷 《西部广播电视》2014,(2):33+35-33,35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的力量日益壮大,而媒介审判现象也开始屡见不鲜.媒介之所以能够超越法律程序、甚至凌驾法律之上对刑事案件进行干预,是因为它代表着“公众审判”“舆论审判”.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审判背后的舆论形成是有理论可循的,这个过程中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创造拟态环境,使受众形成刻板印象,最终舆论在沉默的螺旋中和群体规范之下形成巨大的、能够干预司法的“民意”.  相似文献   

13.
在进入正题讨论之前.有必要对媒介和媒体这两个概念作一个简单的甄别。在传播学领域,媒介和媒体都是可以被视为承传信息的载体。但媒介更多地被赋予物理性中介的特点.媒体则更多地被赋予社会性中介的特点。比如,报纸可以被称为媒介,也可以被称为媒体,但报社只能被称为媒体,绝少被称为媒介。收音机和电视机可以被称为媒介或媒体,电台或电视台一般只能被称为媒体。也就是说,媒介多是指承传信息的产品:媒体多是指经营媒介或信息的组织。两者的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同理.新媒介与新媒体的内涵也应当是有差异的。但是,既然社会已经约定俗成地把媒介混同于媒体,本文也就不再对之特殊区分了。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学课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育人模式,会导致育人目标偏离主干道,不利于新闻人才的有效培养。教师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深入了解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围绕新闻学课程教学的现实条件与学科属性,分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融合新闻学课程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明显。教师需要坚持多措并举,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加强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以及本质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找准媒介新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始终坚持创新导向,在全面探索教学对策的过程中稳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该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形态也随之不断发生变革,新的媒介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麦克卢汉说,"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灭亡。"笔者首先介绍了新浪推出的微博应用——微电台,及其从2011年5月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微电台的优势及其尚未成熟的方面,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笔者认为微电台是全面信息时代广播与网络携手的成果,成功开启了广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形态也随之不断发生变革,新的媒介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麦克卢汉说,"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灭亡。"笔者首先介绍了新浪推出的微博应用——微电台,及其从2011年5月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微电台的优势及其尚未成熟的方面,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笔者认为微电台是全面信息时代广播与网络携手的成果,成功开启了广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介所带来的体验日趋丰富。媒介地理学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交叉学科,为新时代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探索方向。《中国影像方志》以地方志为载体,对县域文化的挖掘和求同存异的情感表达通过媒介的影像体验与贯穿古今的叙事方法,使受众感知到了不同的时空文化。视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所塑造的媒介地理景观,是通过艺术化地呈现对真实地理景观的重新建构,进而实现对晋文化历史情感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学提供诸多不同的方式来观察考察媒介和社会的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关注个人是如何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何种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带来人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它研究中心在于,受众为了达到满足和需求而实现对媒介内容的使用.本文主要借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考察和分析《楚辞》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的多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介受到的挑战和冲击前所未有,处于媒介生态环境中的不利地位。在这种环境下,电视媒介如何与其他媒介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经营?本文对近年来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互动的实例进行梳理,归纳出几种互动形式,分析其互动逻辑,探索一条电视媒介生存发展的互动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既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为基础,又在新时期面临媒介融合发展和“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新文科”建设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要求出发,对新的变革理念和路径进行阐述,对当下的案例和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发展贡献一些新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