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3,8(1):87-96
甘本祓简介微波技术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科普作家。1937年生于四川成都,1959年无线电通信专业毕业,留校任教20年。1979年调电子工业部,先后担任微波处和卫星通信办公室负责人。后赴美国硅谷工作20余年。曾活跃于学术界和科普界,任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展望出版社副总编。还曾任过《微波学报》、《知识就是力量》、《无线电》、《电子世界》等多种杂志,  相似文献   

3.
张亚娜 《科普研究》2014,9(4):72-77
苏联在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与此同时,苏联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影响的三个主要阶段:苏联科普作品的初步译介时期、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繁荣时期和重温经典时期,论述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读者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的科普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亚平 《科普研究》2010,5(2):90-91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大众对中医药科普作品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这就更加要求中医药科普作品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而这些与创作者的水平及政策的重视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6.
对于什么是科普好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始终觉得某科普刊物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中对于科普作品的阐述堪称精辟,他在信中说:通常的科普作品融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炉;一流的作品则为科学散文,不仅揭示出自然事物之美,还能揭示出科学家的人性之美,或以奔放的哲思和批判的笔触警示世人、嘲弄无知,饱含人文关照。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段见解深刻的文字,它对科普创作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估和思考,它阐述了科学和文学完美统一的辩证关系,把科普创作的一般性技巧问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一个对自然事物之美的表述,引向了对社会人…  相似文献   

7.
孙爱民 《科普研究》2012,7(4):20-24
本文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网站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科普网站评价标准的指导意义,并结合两个科普网站评价体系,为我国的科普网站评价标准的建立提出开展理论研究、注重科学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推动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普研究》2009,(1):71-71
在2009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气象局报送的《气象防灾减灾电视系列片:远离灾害》,上海市报送的《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和总装备部报送的《飞天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三部作品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内涵出发,讨论了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原则。结合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经验,提出了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组成。从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了互联网质量控制体系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质量理念、控制目标和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10.
陈浩 《科普研究》2014,9(3):79-84
本文从科普的定义出发,将科普作品当作一种具有普及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文本。为了实现其社会功能,优秀的科普作品必须具备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本文分析探讨了文学性与科学性在科普作品中的共存关系,即科学的内容、一般、抽象、理性,以及文学艺术的形式、个别、形象和感性,通过融合、此消彼长,在科普作品中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和统一。正是科普作品兼具科学和文学的两个属性,才使得科普作品既是一种不完全附属于科学的独立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1.
王刚  郑念 《科普研究》2017,12(1):27-33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科普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 从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赋权、评价模型等 角度总结了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结论: 一是科普能力评价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多集中在地区科普 能力评价,缺乏国家层面研究;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依赖于中国科普统计调查数据,缺乏科普组织建设、 科普政策等定性指标;三是科普能力评价多采用截面数据,缺乏时间因素的考量; 四是缺乏针对国家科普能 力和公民科学素质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科普能力各要素对公民科学素质影响的定量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为 国家科普能力评价指标设计与总体效果评估,建立国家科普能力监测和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强“工交科普”宣传突出作品的实用性金秋时节,来自全国12个省市70多名代表,相聚在南国榕城一福建省福州市,就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工交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怎样与企业结合,培养和造就科普创作的新作者等诸多课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这是1995年11月25...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科普统计年鉴2006—2013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 指数,测度中国科普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6.7 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增长率达6.1%,起主要的推动作用。从空间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科普资源配置效率都有不错表现,但各增长类型分布比例仍不均衡。进而提出从提高科普人员质量、政府主导带动社会捐赠等方面促进中国科普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盛镭 《科普研究》2015,10(2):30-35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科普发展的战略性取向日趋凸显。阐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科普作品产生的冲击,指出科技与产业环境变化催生战略性科普作品的发展,并对其创作和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认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作品拥有很大的社会需求空间和受众面,要求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工作者创新思维,扩大视野,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和偏好,提升和丰富科普作品的战略价值和时代内涵,同时回归科学理性。结合推广普及有关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产业的实践,对新时期科普作品如何支撑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社会需求问题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16.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珂珂  王新 《科普研究》2015,10(5):38-43
本文立足于科普图书创作出版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初步构建了科普图书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该指标框架包含了科学性、创作水平、编校出版质量和社会影响4 个一级指标,以及知识性、原创性、通俗性、 编校差错率、发行总量等13 个二级指标。通过对北京地区某科普图书类资助项目近几年资助出版的图书作品进 行实证测验应用,发现该指标框架基本适用。同时针对评估结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质 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丹  谭超  刘深 《科普研究》2014,9(3):29-33,40
随着多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的形成,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化的相关阐述也逐渐清晰起来。本文设计了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科普工作有效形式、科普人员与机构规模、科普经费配置规模、科普活动组织规模、外部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对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情况进行数据调查,并通过数学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不同因素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影响力度不同,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以实现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最后,以北京市科研院所为例,分析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申晓菊  王婷 《科普研究》2015,10(1):66-73
虽然科学普及非常重视科学阅读,但是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方式,却积极倡导科学探究,而往往忽视了科学阅读。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对科学阅读在科学教育中地位的重视不足和科学阅读策略的匮乏。文章通过介绍在科学阅读中采用VOC阅读策略的实证研究,并结合实验结果:帮助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和获得科学知识;提升学习者对于科学阅读的兴趣等,解释并揭示科学阅读的价值和VOC阅读策略的作用,为科学阅读融入科学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科学教育方法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促进公众理解、支持、参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是科普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联合驻外使馆,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文根据调研情况,首先介绍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现状,然后对发达国家科普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最后结合我国科普工作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