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根据能带电子输运理论,对光激发热电子的产生、弛豫、复合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不同电场中热电子输运的漂移速度瞬变特性进行了模拟。在稳态条件下,光电导及其相应的光电特性主要决定于复合过程;而在强电场和高激发状态下,则主要决定于热电子的行为。实验选用横向型GaAs光电导开关,在一定的偏置电压条件下输出线性与非线性两种不同模式的电脉冲,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 相似文献
3.
4.
5.
利用四波混频(FWM)技术对未掺杂双面抛光的InP晶片进行了测试分析.室温下在1064nm用时间分辨皮秒四波混频技术测试了材料的载流子的产生、复合、衰减动力学以及曝光特性等过程.阐明了InP中深陷阱在载流子的产生与输运中的作用,并给予了解释.未掺杂InP样品的衍射效率作为能量函数可用两个光栅周期来表达.未掺杂InP样品中的深施主缺陷也由空间电荷载流子的输运过程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展示了一个用于异质结构模拟的二维全能带系综蒙特卡罗模拟器,它通过自洽求解二维泊松和波尔兹曼方程,同时处理了载流子在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以及其其界面处的输运。本文给出了该蒙特卡罗模拟器的内部结构,包括通过赝势方法计算得到全能带结构、包含的不同散射机制和对载流子在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边界输运的适当处理。作为验证,我们对两种不同掺杂的Si-Ge异质结—p-p同型异质结和n-p异型异质结进行了模拟,给出了其I-V特性以及电势和载流子浓度分布,这些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异质器件蒙特卡罗模拟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从GaAs/AlAs量子阱的量子限制、能带混合和隧穿共振中发现了新的异质谷间转移电子效应。用它制成了定位精度高的高效谷间电子布居控制极。把这种控制极设置于耿氏有源层的阴极端,消除了器件中的死区,抑制了强场畴,产生高效的电场弛豫振荡模。通过长有源层样品的模拟设计,发现了新的触发多电子束弛豫振荡模,实现了体振荡。模拟设计得出在20~25GHz频段能获得50W以上的脉冲振荡输出,效率大于40%。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从德国Narda公司引进的电场测量仪器EFA-300对500kV济南变电站内的工频电场进行了全面的现场测量,并用MS Excel对数据作处理,从而可以直观的了解到该变电站内工频电场的分布情况。这些结果对变电站内的工频电场干扰及其防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对于今后工频电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23,43(4):302-305
针对高压二极管在终端工艺中出现的3种阻断I-V特性进行了相关测试分析,通过TCAD模拟仿真,结合器件内部电场和漏电流分布,理论研究了3种不同终端负斜角角度对其阻断I-V特性的影响,阐述了导致器件击穿电压降低和软击穿的本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终端负斜角θ<1°时,器件获得了低电压的硬击穿特性;当1°≤θ<3°时,器件可获得最佳阻断电压的硬击穿特性。导致硬击穿的本质原因是峰值电场位于有源区边界或靠近边界的位置。对于θ≥3°,高的峰值电场靠近终端区斜角表面边缘而导致I-V呈软击穿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全介质自承式架空光缆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并对光缆材料的选取,工艺技术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我们研制的全介质自承式架空光缆的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电场传感器只能探测电场强度矢量一维或者二维方向分量,尚无法精确地反映空中及地面电场强度大小。本文介绍一种新型三维电场传感器,由轴向、径向电场测量单元、驱动单元、电路单元、保温单元组成,用于探测空中及地面环境电场强度的三维方向矢量,克服了目前电场传感器探测电场强度时局限在一维或二维方向矢量的缺陷。在高空低温环境模拟试验中,当环境温度降到-50℃以下时,该传感器的保温单元使传感器内部温度一直处于零上,符合了电路板工作温度范围。在实际电场测试试验中,该传感器的电场测量单元验证了输出信号与电场之间的线性关系,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了三维电场传感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CuS纳米掺杂聚合物光伏器件中的电荷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CuS纳米颗粒掺杂聚合物MEH-PPV的光伏器件.研究了3种MEH-PPV/CuS掺杂比例(1∶1.00、1∶1.25、1∶2.50)光伏器件的光电流响应谱与动态双脉冲光电流响应,结果表明:CuS良好的导电性可以改善器件中的载流子传输,从而提高光电流响应值;在较低的CuS纳米颗粒掺杂浓度下,MEH-PPV与CuS纳米颗粒间形成的界面有可能造成电荷积累,会直接影响到光电流响应值;在CuS纳米颗粒掺杂浓度较高时,电荷积累现象基本消失,这是因为高浓度时形成的聚集相改善了两种载流子的传输,抑制了MEH-PPV/CuS界面的电荷积累. 相似文献
19.
The non-local nature of impact ionization is modelled using lucky-drift theory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relevant electric field is the average field, but that the relevant drift velocity is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l field. The carrier density relevant for impact ionization is also taken to be non-local.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a thin film insulator with Fowler-Nordheim injections of electrons at the cathode. For clarity's sake we avoid considering the excitation of holes and limit attention to the ionization of a set of occupied deep-level states present in high concentration. We show that the non-local nature of the ionization process reduces the local field markedly, resulting in a pile-up of free electrons to maintain current continuity in the rest of the film. This is contrasted to the prediction of local-impact-ionization theory, in which the field is reduced merely to that necessary to sustain a small level of ionization.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space-charge striations are produced analogous to the situation in gas discharge, and for some film thicknesses a NDR occu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