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少年心中的科学家形象是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形象的好坏,影响青少年未来是否将 科学相关职业作为就业方向。科学家形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但总体来说缺乏对不同国家青少 年的对比分析。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中学生心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美 学生对科学家仍然存在刻板印象。美国中学生愿意成为科学家是因为科学家能出名、过上好生活;中国中学 生愿意成为科学家是由于父母的期望及周围人的态度。美国中学生眼中科学家只是职业的一种,想成为科学 家是出于个人兴趣;而中国学生的职业选择被父母左右,科学家在父母眼中属于至高无上的职业,所以孩子 才会选择科学。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大众媒体的客观报道,父母、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使青少年全面、正确 地了解科学家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面对科学事业可以做出更为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讲解能力是科普场馆重要的基础能力,是科普场馆科学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我国科普场馆、 科普基地建设的同时,重视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普讲解人才,提高科普讲解能力,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 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使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效用得到充 分发挥,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李曦 《科普研究》2006,(3):37-44
在2005年于中国北京召开的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网的工作会议上,青少年科技传播问题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本次会议提交案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青少年科学传播活动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即青少年科学兴趣的下降,分析了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以及各国学者所提出的对策。希望可以对中国青少年科学传播活动给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庞晓东 《科普研究》2015,10(6):10-15
通过词频分析、网络统计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迷信与伪科学在网络中的传播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迷信和伪科学的网络传播呈现蔓延化、商业化和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迷信与伪科学的传播搭乘了网络的快车,借助信息技术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同时监管的疏失使“网络洪水”的闸门失守。针对问题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要加强科学无神论的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无论神教育;二要开展针对性的破迷反伪科普活动,特别是要占领网络科普宣传教育阵地;三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涉迷信和伪科学的 电子商务网站的查处力度。  相似文献   

5.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学院的作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并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宗旨。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对话、建立科学传播奖项构成皇家学会重要的科学传播特色,引领与示范科学传播在全球的发展。最后,本文就加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我们迷失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科学传播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已逐渐形成共识,而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科学传播,即科学传播中的策略问题,越来越成为科学传播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对Christopher Hamlin教授观点的分析得出科学传播多方互动的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7.
蒋劲松 《科普研究》2009,4(6):21-27
以科学松鼠会第一本集体著作《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中连岳先生序言引发的网络争议为线索,本文试图通过整理相关争论,梳理出关于科学传播理念的种种分歧曩。如科学。传播与人文关怀、谦卑以及时尚的关系等等。并揭示背后的科学观的差异和冲突,为进一步研究科学松鼠会和当代中国科学传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佳 《科普研究》2016,11(5):17-22,53
科技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是理解科技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科学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科学传播向 文化软实力转化需借以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而科技软实力正是促成科学传播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李浩鸣 《科普研究》2012,7(5):17-2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郝倩倩 《科普研究》2013,8(3):82-86
近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馆科学传播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科技馆应用移动技术的必要性出发,总结了科技馆使用的移动技术及其典型使用场景,归纳出基于移动技术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服务模式,分析了移动技术给科技馆科学传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谈的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信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观念等资讯)传播得正确、广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普及、民智发达的境界。论述前提限于大众传媒的科普范畴,至于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则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从科学与媒介、科学作者、科学写作、科学消息之传播,以及科学家等5个理论研究的面向来分析台湾的科普困境,以为台湾的科普是相当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可视化本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领域,与多个学科密切交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有着较多的应用。本文从科学传播及图像传播的视野下关注科学可视化,从中外的前沿科学成果的可视化形式差异入手,提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科学可视化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形态,指出随着公众理解与参与科学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可视化的5W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科学可视化,提升科学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2,7(5):55-57
基础科学的成果表达与传播范式以严谨、系统、完整的语言逻辑著称,并据此形成了科学共同体的专业语言,成为传统公众传播中最具精英话语权的表达领域。当代,新媒介传播技术促成了新媒介传播时代的诞生,公众的知识获取呈现出与强结构化、强线性化大不相同的解构性特征。科学共同体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如何走近,以适应新交流表达平台的大规模人群而避免话语优势的丧失,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战略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16.
沈林兴  刘英 《科普研究》2011,6(7):66-70
电脑等数字化物件及其网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其深远的影响力源于将现实世界蕴涵的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以数字0和1的组合来表示信息),并经过快速广泛的传播,形成虚拟世界。正是由于数字化以及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导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种种特征。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比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模拟化的抽象世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促使现实世界发生更深刻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求真欲,对科普有更高的要求。数字科普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必将成为科普的主流。传统科普也将与数字科普相配合而呈现崭新的面貌,在许多场合发挥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微博发展非常迅速,能够有效地克服环境科技传播的时效性和交互性问题,降低环保科普的投入成本。以新浪微博@环保董良杰为环境科技微博案例,分析表明环境科技专业微博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微博,上午6:00—10:00是发布微博的黄金时段,高质量的微博文源于网页新浪微博“原创”,话题紧扣环境热点、语言生动幽默、分析有理有据、观点言简意赅且富有强烈责任感是专业微博的重要生命力。环境科技微博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管、专业性不足、“评论”与“转发”比例失衡、不能取代环境科技传播传统媒体等问题,应鼓励环境科技专家和专业机构开设微博,积极参与环境科技传播和互动,充分发挥微博优势服务环保科普。  相似文献   

18.
易永胜  程萍 《科普研究》2013,8(6):12-19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在企业自身动力的主要推动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了科技普及工作,收到了促进科技普及的良好效果,展现了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普及的良好前景,改善了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普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深圳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的实践探索,所具有的经验启示包括企业双主体(创新主体和科普主体)优势是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作用的关键、完善综合动力机制是促进科技普及作用的前提、探索完善作用方式是促进科技普及作用的保障、自主创新路径跃升是促进科技普及作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