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和美国近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部分数据,从中挖掘一些值得反思的内容,为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事件的真实反映,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鲜明的政治性和极高的真实性等特点。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工作者,正是新闻特点的重要保证者,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素养高低对新闻真实与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时代要求初步分析了新闻编辑工作者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尝试提出了几点提高新闻编辑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整合科学史于科学教育、教学之中,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教育趋势.主要做法有: (1)寓科学知识教育干科学史之中; (2)寓科学方法教育干科学史之中; (3)寓科学精神教育于科学史之中.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科学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显示着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既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4.
以国内外的实证调研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国际比较,提出了\"生活科学\"的概念,并探讨其主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将实用工具性置于优先位置;突出感性和直观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文化传统底蕴有内在联系。如果说科学是日常经验及思维的精致化,那么从侧重于常识的\"生活科学\"走进更为学术的\"学院科学\"就成为理解科学的一条道路。这启示我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重视\"学院科学\"(R.K.默顿,UCDOS),同时需要结合现实及生活需要的\"后学院科学\"(J.齐曼,PLACE)和\"生活科学\"(BISSC)进行科普,从而全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相似文献
15.
Martin W. BAUER 《科普研究》2006,(4)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 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 它分为 3 个阶段, 即科学素养 ( 迄于20世纪80 年代) 、公众理解科学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和科学与社会 (20世纪90年代后) 。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 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 同时可以看出, 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 3 个“范式”之后, 作者不禁发问: 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6.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7.
18.
Martin W.BAUER 《科普研究》2006,(3)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若要持续、健康和更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今后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应更突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应立足国情,探索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体系;应正确处理公民科学素质与科普、社会实践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妇女、残疾人、农村人口、贫困人群等科普边缘群体的状况和成因,指出科普边缘群体低层次的科学素养和知识习得状况暴露了严重的科普公正问题,政府和社会在国家科普政策和关注重心、科普资源分配、具体的科普实践和科普实效三方面缺乏或者难以实现科普公正,最后提出了4条实现科普公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