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光交换是指对光纤传送的光信号直接进行交换。与电子数字程控交换相比 ,光交换无须在光纤传输线路和交换机之间设置光端机进行光 /电(O /E)和电 /光 (E /O)变换 ,而且在交换过程中 ,还能充分发挥光信号的高速、宽带和无电磁感应的优点。光纤传输技术与光交换技术融合在一起 ,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从而使光交换技术成为通信网交换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光交换技术的交换方式可分为空分光交换(SDPS)、时分光交换 (TDPS)、波分光交换(WDPS)、复合型光交换和自由空间光交换(FSPS) 5种方式。(1 )空分光交换 (SDPS)S…  相似文献   

2.
郭彦涛  卢雨 《无线电工程》2004,34(1):15-17,30
光纤传输技术和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光网络成为现代高速宽带网络的基础骨干网。文章论述了三种光交换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光突发交换网络技术原理、交换结构及相关网络协议。在目前光器件和光信息处理方式未取得重大突破之时,光突发交换技术集成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优势并且实现方式可行,能满足现有大容量、高速率的多媒体信息交换与传输,将成为下一代光IP骨干网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3.
实现高速光纤通信的主要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高速光纤通信的方案有多种;电时分复用(ETDM)、波分复用(WDM)、光时分复用(OTDM),光孤子传输以及它们的组合等。由于EDFA(掺饵光纤放大器)本身具有Tbit/s致信号的处理能力,因此,以EDFA为代表的光放大技术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使这些技术方案将显示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光 纤网络的发展要求低成本、高速度的光互连模块。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互连如果要求很高的速度也可选择光缆。宽带ATM交换系统内外部需要许多高速信号通路,仅采用电缆很难达到高流量。现在研究出了一种运用光纤并保留电连接器,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高速信号互连方法,即带光/电(O/E)或电/光(E/O)转换模块的小型光有源连接器。它可取代仅有一个电接口供普通印制电路板用的传统六插针电缆连接器。 当光缆用于机箱之间或机箱内部部件之间互连时,其对线缆连接距离的限制不如电缆互连情况下严格,并能够传输高速数据信息,且可减…  相似文献   

5.
光纤传输技术和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光网络成为现代高速宽带网络的基础骨干网。光突发交换是一种介于光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之间的很有发展潜力的交换模式,它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又克服了两者的缺点。重点阐述了光突发交换的概念和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光突发交换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一、 SDH和WDM在技术原理上的异同 SDH(同步数字系列)是取代PDH(准同步数字系列)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同步光网络)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 SDH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过 ODF(光纤分配架)进入 ADM分插复用器或上下复用器)时,信号必须通过O/E(光/电)转换和设备上的支路卡才能变成2Mbit/s的基本电信号,并经过通信电缆和DDF(数字配线架)接到用户接口或基站的BTS(基…  相似文献   

7.
B-ISDN的交换技术必须是宽带交换技术,光ATM交换是在光交换和电ATM交换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交换技术,它以简洁的系统结构,相对低的系统及用户终端成本、灵活的网络功能,实现数+Gbit/s甚至数百Gbit/s的各种信号码率的全透明交换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高速光时分复用(OTDM)的关键技术,总结了OTDM光传输的最新进展,对实现Tbit/s OTDM光纤 通信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1 全光网技术概述从1980年以来,随着光器件的发展和光系统的演进,光传输系统的容量已从Mb/s发展到17b/s。光复用等技术的发展不但拓展了光通信系统的容量,而且丰富了光信号交换和控制的方式,开拓了全光网络的新篇章。光纤通信的优势之一是其巨大的潜在带宽。一般而言,一根光纤可提供的理论传输带宽约为50THz。然而,目前串行电信号传输速率的上限为40Gbps。即使用此速率在光纤上传输,也仅利用了光纤容量的千分之一。在现有通信网中,虽然应用了光复用、光放大等技术,而要进行信号处理,必须经过光-电-光的转换。这就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电子瓶颈”(消耗资源、延缓传输、带宽受限、时钟偏移、严重串扰、高功耗等),且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节点将变得庞大而复杂,超高速传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被昂贵的光- 电-光转换费用所抵消。全光网是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号传输与交换全部采用光波技术,不再经传统的光-电-光转换,在整个光传输过程中直接对光信号进行处理,即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过程中都在光域内进行。性能上比现有网络有了显著的改进, 从而成为通讯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光因特网网络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光技术已能把巨大信息流传送很长一段距离,这一成功使高容量波分多路复用(WDM)系统迅速商业化。WDM技术是在同一根光纤上提供许多“虚”光纤,通过不同的频率传输信号,使网络供应商能在一根光纤中传输许多信号,就像每个信号是在各自不同的光纤中传输一样。光技术的使用强烈地依赖于光网络的类型和需求。近来,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趋势已集中在新的光通信网络结构和宽带光传输技术两个领域。文中在分析研究光因特网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混合模型网络结构。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863项目“大容量混合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平台HJD04E”及其关键技术“大容量光纤直连复制T交换网络OCTN”的研制成功并投入商用,巨龙公司为我国新时期通信网的高速发展和合理优化提供了一条从单纯电路交换到电路/分组混合交换平滑过渡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将从HJ004E系统的功能特点、性能指标、组网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通讯世界》2011,(4):74-74
近日,在美国光纤通信(0FC/NFOEC)会议期间,中兴通讯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单信道为10Tbit/s的光信号,并成功让该信号在标准单模光纤中的640公里传输,刷新了此前单信道传输最高速率为1Tb/s光信号的世界记录,为单信道更高速率光传输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晓升 《电子技术》2022,(5):120-121
阐述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特点和应用,包括同步数字体系技术、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长途干线网中的SDH技术信号传输。  相似文献   

14.
黄华 《有线电视技术》2001,8(24):67-67,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光技术传输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使得有线电视利用光技术进行传输变得相当普遍,而且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因此光传输系统的维护也日渐重要,虽然光设备的使用寿命在12年以上,光传输媒质光纤寿命在20年以上,但是光传输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光交换技术在通信传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通信传输技术创新和改革的推动下,各种具有高效的通信传输技术随着产生,其中就有光交换技术.本文针对光交换技术在通信传输中的应用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光传输系统主要由光前端、光传输和光接收3部分组成,任一部分出现故障都会影响网络信号的传输,因此必须做好光传输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 这部分一般位于前端机房内,主要包括光发射机、光放大器(EDFA)、光分路器以及光纤配线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王晟 《通信世界》2002,(34):46-47
当前网络业务的数据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容量压力越来越大,预计未夹10年骨干网所需的容量将是现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容量问题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网络的最大挑战,超大容量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骨干网的宽带化不仅涉及传输链路,而且涉及交换节点技术。目前的光交换节点技术正是解决节点交换瓶颈的关键。本文分别讨论光传输设备、光交换节点设备以及智能光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8.
光纤传输在数字阵雷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数字阵雷达的信号特点和传输要求,采用光纤传输技术设计了阵面上下之间的信号传输链路.设计运用数字复接和光波分复用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单纤信道的传输容量,有效解决了数字阵雷达阵面大赶L/Q数据的回传问题;运用电中继与光功率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上行光信号的传输和广播式发送.设计综合分析了信道数量、带宽、传输距离、延时、抖动等因素对系统性能和扩展的影响.工程实践表明,光传输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数字阵雷达的信号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通信传输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信数据的传输速率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其传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通信传输技术创新和改革推动下,多种高效的通信传输技术随之而产生,其中包括光交换技术.本文重点论述了光交换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同时探讨了光交换技术的应用过程和应用情况,望对相关研究和通信传输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家“十五”863光纤通信O-TIME计划的总体目标、典型特征与实施策略,给出了需要重点突破和掌握的核心技术,包括高速光传输、宽带光接入、节点光交换和智能光联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