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婷 《科普研究》2010,5(1):17-27
本文通过论文-关键词交叉图技术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探寻科学传播研究热点演进轨迹,科学传播研究热点经历了从"科学知识"到"传播策略"的演进,从"信任科学"到"促进创新"的演进,从"缺失模型"到"语境模型"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09,4(4):45-49
本文探讨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功能定位,并就如何实现其功能及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教给青少年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遵循孩子们的发育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搞好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的普适性和综合性;坚持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而对于如何发挥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的作用,作者以科技场馆为例,提出科学教育类场馆的建设,不仅要有展品内容建设方案,也要有展示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3.
刘佳 《科普研究》2016,11(5):17-22,53
科技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是理解科技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科学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科学传播向 文化软实力转化需借以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而科技软实力正是促成科学传播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科学中心展览和教育资源及公众教育形态的基础上,提出常设展示项目是科学中心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一度科普资源,适用于公众的非正式教育。青少年是科学中心的主体受众,为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需加强对他们的非正规教育。对常设展品展项进行教育资源二度开发,组织形式多样、开放灵活的面向不同年龄和知识层面的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是科学中心对青少年实施非正规教育的重要途径。作者以广东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为例,探讨与教育系统合作的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二度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十环节"模式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林坚 《科普研究》2010,5(3):48-50
1 科学普及的目标选择 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即科学普及,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理性精神,能够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处理事务。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科学具有知识形态、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三种社会形态。科学最开始表现为知识形态,随着科学向社会系统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关键能力的研究进展为背景,以终身学习为视角论述成年公民科学学习的研究历程和实现形式。本文参考STEM教育、STS教育、HPS教育和美国新一代的科学教育标准等文献,研究并提出了成年公民科学学习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框架,即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动机、认知与能力;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伦理观与法律意识;了解科学与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并积极参与科学决策;理解科技创新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对于成年公民科学学习指导大纲的编写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馆新型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内科技馆面临的主要挑战,阐明了"两条腿走路"是科技馆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通过分析广东科学中心在"一体两环"发展模式指导下的一系列举措及实际效果,本文表明广东科学中心进一步提升了科学中心理念;同时,既坚持了公益科普教育根本,又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广东科学中心注入了活力,开拓了"一体两环"的科学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米勒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三维结构,发展为实践中的二维结构,甚至转向对科学知识测量单一维度的倚重,反映出米勒体系的理念内涵——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基于公众缺失的公众理解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公园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搭建一个了解、学习植物科普知识的互动平台,北京植物园研发制作了大型多媒体互动展品"花的世界",将互动多媒体技术植入大比例花朵实体模型上,用一个单体模型全面、系统地介绍花的结构、功能、类型、进化轨迹、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知识;同时,综合利用多媒体演示、互动游戏等方式,引导游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实践多媒体演示科普、互动科普的理念。产品知识结构系统严谨、表现形式生动有趣,自2008年在北京植物园科普馆投入使用后,青少年受众群体呈现出持续增长状态,体现出展品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展品的设计与研发的过程中践行了国际科普领域"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的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薛永红  王洪鹏 《科普研究》2014,9(2):73-78,90
"学科文化"理论作为欧盟HIPST研究计划的核心理论,为科学文化建立起了"内核—躯体—外缘"的结构模型。研究者以此模型为基础,解释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发展的模式。将这一模型应用在科学教育领域,阐明了科学本质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选择和组织科学课程内容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学习等问题。目前,依据该理论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已经在欧盟地区广泛使用,期望以此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科普知识的广义理解,将科普知识分为核心层、中间层与外围层三个层面。核心层是在"学院科学"理念下的简化的科学知识,遵守默顿的CUDOS规范;中间层是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后学院科学知识,遵守齐曼的PLACE规范;外围层是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生活科学知识,遵守BASIC规范,且各层次从目的、理念、内容、模式、物化表现等方面都各具特点。这三个层面的科普知识从核心到外围没有绝对界限,但从"纯净"的基础科学知识到社会、文化因素渗透的趋势越来越强。科普知识的细分与深层剖析为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400多年前,西方近代科技文化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当时澳门成为中国甚至远东地区的文化传播中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澳门涌现出众多活跃民间社团组织。它们对促进澳门在新纪元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旅游博彩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影响应予以重视,澳门科普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大力发掘其教育功能是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初中学生在参观科技馆过程中的典型对话类型和先前知识对对话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发现:(1)学生在科技馆中的学习对话类型主要包括描述、联系个人经验、解释、情感表达和行为指导,但学习对话数量较少;(2)先前知识能促进学生通过解释展品,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3)先前知识丰富的学生在参观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并更倾向于反思行为效果。同时,本研究建议从展品内容和参观形式两方面来促进学生科技馆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蕾 《科普研究》2012,7(3):37-41
在年轻人对于理科学习日益疏远的社会现实背景下,2005年,日本学术会议发起了《科学技术的智慧》计划。以北原和夫为首,来自七大领域的150名科学研究相关人员立足于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现状与传统文化,勾勒出所有日本人应该共有的科学技术基础素养的框架结构并据此制成了报告书。该框架如今不仅用于设置中小学校理科教育的课程大纲之中,并且也成为社会中大众科学教育(科学馆、科学展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8.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苗润莲  李梅 《科普研究》2010,5(5):55-58
科技类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数量、类型还是展示理念、内容、展示手段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观众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