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晓  莫扬 《科普研究》2011,6(1):44-50
对中美六家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内容分析,将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划分为科学事实、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理论、科学工作心得及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等五个方面。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实体场馆相关性侧重及对科学内涵的展现上具有一定差异。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的设计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内容的利用和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浩鸣 《科普研究》2012,7(5):17-2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微笑 《科普研究》2009,4(6):63-68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独立后,印度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在科技传播领域做了许多工作。在其特有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印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传播模式和理念。本文主要从印度科技传播历史、主要科学传播机构、科技传播特点等方面对印度的科技传播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朱幼文 《科普研究》2017,12(4):69-76
目前众多科技博物馆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持观望态度。本文运用博物馆学、 传播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传播的目标、资源、方式特点入手,分析科技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AR 产品,提出基于展览及其教育活动、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VR/AR 产品是科技博 物馆的最大需求,而目前的大多数VR/AR 产品往往游离于上述需求。并据此提出科技博物馆VR/AR 产品的 开发策略:把基于展览及其教育活动的VR/AR 产品作为“主战场”,把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和基于科技实 践的探究式学习的VR/AR 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寻找科技博物馆与VR/AR 传播特长的契合点,“扬长补短”; 根据传播目标和传播效果的要求进行VR/AR 开发;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设计VR/AR 产品要素。  相似文献   

5.
出版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手段,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科技书刊出版业的发展究竟对科学传播起多大作用呢?本文根据现有的历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主要分析的是传统出版物中的图书出版物,从科技图书的品种、数量、结构以及阅读率的变化,分析社会对科学技术接受和利用的程度,评估科技图书出版业发展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分析发现,科技出版物的品种和印数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品种齐全,印数稳定增长,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科技出版物的结构日趋优化,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突出的问题是:每种科技图书平均印数和每种科技图书平均销售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了科学技术传播的水平。针对科技出版物中影响科学传播水平的两方面因素,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牛桂芹 《科普研究》2017,12(6):40-50
针对目前关于农村科技传播(或农村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及综述性文献较欠缺的现状,本文在对农 村科技传播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由次到主的顺序对关涉农村科技传播的科技传播、农业技术 扩散、乡村传播、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科普、“科技下乡”以及直接以“农村科技传播”(或农村科学传播) 为题的已有成果进行了梳理评价,分析目前研究的已有基础、不足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找到切入点,同 时也为提升其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金涛 《科普研究》2011,6(4):90-92
科技传播承载的社会责任很多,诸如信息的交流,科学精神、观念和思想的弘扬,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普及科技知识,报道科技事件及典型,揭露迷信及伪科学案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这些,对于从事科学传播的媒体都是责无旁贷的。不过,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或者说科技传播当前的第一要务,是要讲真话,不仅科学传播的媒体本身要讲真话,还要大力提倡说真话。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讲真话作为科学传播当前的第一要务?道理说起来简单也很  相似文献   

8.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传播研究和技术传播研究在国内已经成长为颇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甚清晰,人们的理解也不甚一致。科学传播与技术传播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的内容是科学还是技术,而是在于传播的目标与任务、技术的角色、流动的关键信息、面对的对象群体、利用的渠道手段等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9.
刘佳 《科普研究》2016,11(5):17-22,53
科技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是理解科技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科学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科学传播向 文化软实力转化需借以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而科技软实力正是促成科学传播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进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幼文 《科普研究》2014,9(4):38-44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本文提出: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发展受到科技和产业发展、社会对科技和公众科学素质的需求、科学传播理念和科学教育思想发展以及当时社会制度与环境等的深刻影响。就如同生物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物种进化一样,我们在科技博物馆的身上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进化"过程。从根本上说,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是科技博物馆"进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科技馆传播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苗苗 《科普研究》2007,(2):19-23
本文提出科技馆活动的大众传播特性,尝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科技馆传播的观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科技馆的性质观、功能观、受众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李斌 《科普研究》2011,6(4):18-22
启蒙的两个特征是新观念出现及其迅速的世俗化。科学传播是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有助于科学传播的实现,是公众参与科学的前提和起点。基于启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传播应该推动全方位的科学启蒙。在反思启蒙的基础上,科学传播应该倡导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本土启蒙提供实践经验和积累;应该推动精英文化与草根社会的结合,实现中国文化重建和人的现代化,完成启蒙。  相似文献   

14.
对科技馆提升展教效果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馆展教工作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科学传播形式,其效果的好坏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出发,传播学关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研究较多,其研究成果对科技馆展教“工作提高”展教效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郝倩倩 《科普研究》2013,8(3):82-86
近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馆科学传播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科技馆应用移动技术的必要性出发,总结了科技馆使用的移动技术及其典型使用场景,归纳出基于移动技术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服务模式,分析了移动技术给科技馆科学传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姝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0,5(3):68-73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