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第2代数字蜂窝系统已经成熟,在多址方式上主要采用TDMA和CDMA。但是第2代系统采用的窄带CDMA由于受到传输频带窄的限制,未能真正发挥CDMA的特性。因而移动通信系统在经历了第1代模拟系统和第2代2G数字系统之后,正向以宽带CDMA技术为核心的第3代3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CDMA技术本身为顺利引进包括智能天线在内的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智能天线是3G区别于2G系统的关键标志之一。现在,智能天线已成为国内争取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热点领域。一、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人们研究智能天线的最初动机是,…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并且国际电联(ITU)也已通过了一些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本文就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所采用的基于 DS-CDMA 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CDMA)进行论述。W-CDMA 技术设计灵活,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不能提供的宽带业务,诸如:话音、高速数据、慢图象和电视图象等。最高信息速率可达2Mb/s。本文将对 W-CDMA 所涉及到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W—CDMA 总体技术研究、小区间的异步操作、W—CDMA 系统的多速率业务接入、快速发射功率控制、相干Rake 接收技术及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4G中的关键技术及其与3G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代,第一代(1G)是模拟话音移动通信;第二代(2G)是数字话音移动通信,目前广泛使用的GSM、窄带CDMA就属于数字话音移动通信系统。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已在部分国家进行局部试验性运营,它是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特点是实现全球漫游、高速率、高频谱利用率和高保密性等。AT&T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正在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技术,目的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它移动装置访问互联网的速率。1关于4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都是为未来无线通信服务的,它们可通过宽频信道把多媒体…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很难达到较高的通信速率,提供服务速率的动态范围不大,不能满足各种业务类型要求,以及分配给3G系统的频率资源已经趋于饱和等,于是人们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构想。4G的关键技术包括:  相似文献   

5.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钊  韦玮 《电子技术》2005,32(12):39-42
在基于CDMA技术的3G中使用多天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多址干扰,空时处理能够极大增加CDMA系统容量。凭借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的卓越表现,MIMO和智能天线成为4G发展中炙手可热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0.概述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3G)各种标准和规范已形成协议,从2001年起先后在日本和韩国投入商用,但目前大多数国家运营的仍然是2G或2.5G的移动通信系统。我国运营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2G的GSM/GPRS和CDMA系统。目前用户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越来越高,而3G系统实际所能提供的最高速率也只有384kbps(虽然标称最高速率为2Mbps),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在3G系统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商用的情况下,国内外移动通信领域的专家已经开始进行4G(或B3G)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7.
关于CDMA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为科技 《电子科技》2000,(23):20-21,22
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网络发展到第二代的数字网络,各种制式群雄并起,最终GSM和CDMA两大系统在世界各地得到大规模应用。本文主要对CDMA 2000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第二代GSM、IS95 CDMA系统提供传统的话音业务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在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称之为二代半的GPRS、PDSN系统,它们以ATM/IP网络为基础,通过在传统的电路设备上叠加分组数据网络,提供高速数据业务来实现。IS95 CDMA系统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它采用CDMA制式作为空中多址接入技术,分为IS95A和IS95B两个阶段。从核心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第四代移动通信(4G)空中接口的初步需求出发,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空中接口的特点,重点介绍了第四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在多址及双工方式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址干扰(MAI)是影响码分多址(CDMA)系统容量的主要因素。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技术而言,多用户检测(MUD)技术可有效消除MAI的影响,提高系统容量。文章主要分析MUD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应用的必要性,介绍MUD技术的发展状况、基本思路和MUD接收机结构,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并且国际电联(ITU)也已通过了一些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本文就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所采用的基于DS-CDMA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CDMA)进行论述。W-CDMA技术设计灵活,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不能提供的宽带业务,诸如:话音、高速数据、慢图象和电视图象等。最高信息速率可达2Mb/s。本文将对W-CDMA所涉及到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W-CDMA总体技术研究、小区间的异步操作、W-CDMA系统的多速率业务接入、快速发射功率控制、相干Rake接收技术及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体制和发展前景,并就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性多址技术CDMA作了简要介绍,最后就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对3G和4G进行了比较,然后重点讨论了4G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先进的编码方式,多址接入方案,软件无线电技术,多天线和智能天线技术以及基于公共IP的开放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并讨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能涉及的几种核心技术:OFDM、软件无线电以及智能天线技术,最后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在多址方式上将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曹嵩 《电信快报》2002,(1):39-41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已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阐述了智能天线的原理、分类、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在3G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无线电》2015,(2):45-47
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改变了世界的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下盘点一些热点无线电技术和应用,展现无线世界的精彩。速度的竞逐——4G简单地说,4G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网络(1G)到第二代数字网络(2G)再到第三代多媒体网络(3G),是一个随着技术不断演进的连续过程。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it/s,峰值速率高达100Mbit/s,这种速度相当于3G传输速度的50倍。如果说3G是高速公路,那么4G则可以媲美高铁。  相似文献   

17.
纵观移动通信的发展史,第一代模拟系统仅提供语音服务,不能传输数据;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也只有9.6bit/s,最高可达32kbit/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it/s;而我们目前所致力研究的第四代(4G,Fourth-genera-tion)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达到10Mbit/s至20Mbit/s。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TDMA (时分多址 )的第 2代移动通信系统向第 3代系统的过渡技术EDGE (增强数据速率业务 ) ,分析了它对现有网络的影响及其提供的数据业务 ,并指出了它在技术上的优点 ,说明EDGE是一种很好的向第 3代网络演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现在探讨4G为时尚早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内进人人们的生活和它在日本和韩国的广泛应用,一些商家开始急于探求3G的下一步——第四代移动通信(4G),或者称为超3G(Bevond 3G)的技术及其应用。事实上.目前各国对所谓的第四代的理解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20.
1、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在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商用化的同时,已将研究重点转入Beyond 3G或4G(下称B3G)移动通信的研究,在概念和技术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以使无线通信系统容量和速率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大幅度提高。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B3G移动通信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高分辨率业务;能够使用”空间分集”技术对抗更高频段上的电波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