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杜维超 《科普研究》2010,5(Z1):11-14
本文针对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科普资源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论证了科普资源建设开发过程中“先创造需求,后做好保障”运行模式的可行性,指出要创造科普资源需求渠道,有效地利用科普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珊瑚礁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丰富珊瑚礁科普资源库的建设,研究开发了珊瑚礁科普多媒体课件。结合珊瑚礁科普课件实例,研究了课件开发的主题内容、资源表现形式以及课件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该课件的开发为开展珊瑚礁资源保护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新的科普资源。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大学生2006年在校人数超过2500万,这是科普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科普的现状,一方面,科普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科普能力被忽视,且重点科普人群在年龄段上出现断点.提出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科普的受众体,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普传播者.开发大学生科普资源,应当立足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机制,结合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4.
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霖  张平淡 《科普研究》2007,2(5):34-4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已经成为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界定科普资源因而成为工作开展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资源科学和科普的内涵入手,对科普资源加以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界定,以求为科普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戚雁俊 《科普研究》2007,2(6):58-61
从设计开发原则、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思考,设计"城市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该科普资源包由科普讲座、科普参观、科普实验和科普讨论等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6.
陈套  罗晓乐 《科普研究》2015,10(5):31-37
依据科普能力的内涵和文献研究高频指标,构建了我国区域科普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 型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区域科普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匹配度,对科 普能力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科普能力的提升不能仅靠科普设施,更需要科普人员和经费的投入;科普发展水 平不平衡,大多数区域科普能力较低,从东至西大致按强弱顺序排开;区域科普能力与科技竞争力匹配度不够 高,二者在较高发展水平上匹配度好。建议:制定科普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促进区域间科普发展的平衡;加 强科技资源向科普的转化,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科普;科普能力强的区域,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开放、传播、扩散 和辐射,科普能力弱的地区,加强科普宣传,注重吸收和利用发达地区科普资源和成果。  相似文献   

7.
信息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与物质、能源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资源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拥有信息就意味着拥有权力和财富.因此充分开发与利用一切信息资源已成为继建国、改革开放之后促进我国强国富民的又一大契机.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实施,使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信世界》2007,(39):7
中国电信拥有2亿多固网客户,其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此外,中国电信还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成为中国电信开发信息宝藏的利器.  相似文献   

10.
为积极引导公众探索科普奥秘,中国科协目前发布了2010年度《科普资源开发指南》,其中今年预计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等七大项目被列为本年度的“科普富矿”。  相似文献   

11.
刘华杰 《科普研究》2014,9(5):80-82
正面对工业化—大科学的社会现实,科普界和科学传播界学者近20多年已经提出许多新鲜的理念,比如公众理解科学(PUS)、推销科学(selling science)、专家与公众的民主协商等。这里谈一下消费科学(consuming science)的想法。PUS重视科学家的认知优势和上下沟通,"推销科学"非常强调媒介所起的作用,民主协商的进路将政治学引入科学传播,而"消费科学"与科学技术提供方保持一  相似文献   

12.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草根科普”与“科普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志 《科普研究》2011,6(2):94-96
对"草根科普",有人认为:"大概是与政府行为的各种科普活动相对而言。从建国伊始,我国的科普工作就被纳入政府工作之中,文化部科普局、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国科协先后承担全国科学普及组织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研究所陆续成立,一大批专门从事科普创作的专业人士聚集一堂,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让  相似文献   

14.
季娇 《科普研究》2009,4(3):93-94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未成年人是重点人群之一。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作为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科技场馆是重要场所。但科技场馆中进行科学普及,并不完全等同于科技普及,同样,科学普及并不完全等同于高科技普及。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科学与科技之间划上了等号,大家默认了高科技是科学的代名词。因此,科技场馆在进行科学普及过程中,常把思维囿于能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展品陈设,追求尖端新奇;  相似文献   

15.
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科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孝廷 《科普研究》2010,5(3):36-40
“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是个非常有哲学意味的设计,其中包含着很深的意蕴,而根本则是讲科学和精神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深化,可能意味着我们科普的某种转型。而“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精神”这个论题,则立足于新的实践视野来看待科学、科普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郑念 《科普研究》2010,5(3):41-43
1 科学与人文的本质 尽管学界对科学与人文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对于科学与人文的本质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的。从科学与人文的本质,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雪元 《科普研究》2007,2(4):21-28
科学博物馆在20世纪己经历了巨大变化,其功能明显地从收藏研究转移到科学教育。美国科技博物馆的功能,特别是在教育功能方面的发展变化,给予我们许多启示:(1)要将科技博物馆当作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来建设;(2)要加强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3)科技博物馆中的非正规学习经验可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Due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an insufficiently explicated methodological base,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of interpretive method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as been often overlooked. By distinguishing 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 from subjective insights based on empathy and from explanations based on normative paradigms, the present essay elucidates th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ons which have as a goal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observed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is to be understood by explicating the objective world of implied human possibilities and commitments which arise with the behavior. The essay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objectivity, validity, and verification in terms of 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 and presenting basic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ve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目前科普游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理念相对滞后。论文从科学普及与电子游戏的互动关联出发,提出两者之间存在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上的冲突性;由于两者目标受众的重叠以及都强调受众主动参与所形成的亲和性;以及两者在科学规律和游戏规律尊重基础上的合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普及和电子游戏如何实现有效融合,并对科普游戏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Curious Science     
The fame of Bell Labs still endures even though the organization has now, under telecom divestiture and company divisions, declined to a shadow of its former self. Its fame stems largely from the memory and recognition of th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ommunications and U.S. national welfare it made during its hey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