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用串行总线USB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标准,本文利用USB2.0总线接口高速高带宽的优点,介绍了一种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USB2.0接口系统的设计,为雷达信号从外部向主机的高速传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USB2.0协议规定了高速模式下的数据传输速度为480Mbps,可满足图像、音频信号等数据传输的要求.本文论述了USB2.0中链路层数据的传输机制和高速数字硬件模块功能,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全数字锁相环(ADPLL)的全速模式数据恢复电路,以及为满足480Mbps传输速度的高速编解码的并行设计方法.设计采用TSMC 0.25μm CMOS工艺库.电路的前后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电路达到了480MHz的处理速度,并在FPGA上进行了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3.
《电子与电脑》2011,(6):83-83
SMSC发表最新的高速USB2.0连接方案─USB3803USB2.0便携式集线器。这是业界首款专为便携式设备而设计的高速USB便携式集线器,由于具备引脚少和小尺寸特性,可为电池供电的便携式应用设备提供绝佳的USB连接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一种基于USB 2.0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首先介绍系统硬件设计部分,重点介绍利用Cypress公司FX2系列的CY7C68013芯片进行USB 2.0高速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设计。软件部分主要由固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3部分组成。事实证明,该基于2.0接口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完全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USB接口以其简单通用的特点成为消费类连接协议的首选.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USB 2.0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高速应用需求.USB3.0以其5 Gb/s的传输速率和向后兼容等特点,成为下一代高速连接标准.根据USB3.0协议架构,文中分别从物理层、链路层、协议层和架构层对USB3.0的数据传输协议进行分析,并与USB2.0协议进行比较.最后介绍了基于EZ-USB FX3芯片的USB3.0加密U盘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USB 2.0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用串行总线USB为高速数据采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利用USB可以实现较传统方式更有效、更经济、速度更快的数据采集.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USB 2.0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了系统硬件设计部分,包括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以及所采用的CY7C68013芯片.软件部分主要由固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3部分组成,重点阐述了在Windows 2000下的USB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高速USB IP核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嵌入式系统向小型化和低功耗的方向发展要求减小板级设计的面积提高速率.基于以上设计的要求对USB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并利用Verilog语言设计出高速USB接口IP核.经过仿真验证,该IP核满足USB2.0的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USB2.0高速模式下(480Mbps的数据传送率)的数据处理电路.这种电路采用八位并行的方法将数据转换为USB协议规定的数据格式,包含一个高速、低功耗的并串转换电路及一个八分频电路.芯片设计基于TSMC公司的0.25μmCMOS混合信号模型,采用半定制(semi-custom)的设计流程.电路的前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数据处理电路达到了480MHz的传输速度,符合USB2.0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中针对USB 2.0规范设计了一种高速收发器.在480Mb/s数据速率的高速模式下,在常规收发器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并为包络检波器设计了新颖的采样比较电路.该收发器基于SMIC 0.18μn 1P6M 3.3V/1.8VCMOS混合信号工艺设计,HSPICE仿真结果表明:该收发器能够在480Mb/s的数据速率下按USB2.0规范要求发送和接收数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规模混合SoC功能验证速度慢的问题,在基于USB 2.0数据传输的SoC设计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快速验证USB 2.0协议的功能验证平台。使用验证模型技术,通过硬件描述语言搭建了完整的协议验证平台,包括Vera语言编写的主机VIP、用Verilog语言编写的数字化USB收发器、串行接口引擎、端点缓存器、增强型8051核和外部程序存储器。完成了对USB 2.0底层协议的功能验证,包括高速握手协议、高速/全速设备枚举及高速/全速设备数据传输,实验仿真结果与USB 2.0协议规范完全符合。该平台能降低对USB 2.0接口进行功能协议一致性验证的难度,并有助于缩短大规模数模混合SoC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