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泽玉  李薇 《科普研究》2007,2(6):15-18
对我国科学素质环境进行了分析,继而讨论了基准制定的定位、原则以及基准所应包含的内容;对可能的实施方案,以及该方案可能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也进行了讨论,并说明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具体制定过程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2.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12,7(1):19-22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若要持续、健康和更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今后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应更突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应立足国情,探索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体系;应正确处理公民科学素质与科普、社会实践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学者J.D.米勒教授首创了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论述了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与演变历程及其国际应用,并揭示了其对我国当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建设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科学精神的定义、内涵及组成成分,探讨其与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尝试将科学精神明确地纳入科学素质的结构体系中,为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转型和升级提供理论参考.而对科学精神的概念解构,有助于科学精神的测量,并促进新的完整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利益的复杂性与根本性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其中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得以初步建立,并初步形成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超  任磊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6):51-58
本文在总结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国际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的趋势,基于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分析,首次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概念,经过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的分析实践,证明"公民科学素质指数"能更好地地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表征,有利于分析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变化及原因,进而为有关部门提供更加明确、细致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郭元婕 《科普研究》2008,3(6):81-88
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监测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国家及时准确地了解未成人科学素质状况,是正确认识本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之必须.由于未成年人代表国家未来,因此,掌握未成人科学素质的变化动态也是国家预测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依据.指标体系的开发是监测的起点,本文通过各种国际对比分析,利用德尔菲法设计一整套适用于我国未成人科学素质监测的指标体系,为我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罗晖  何薇  张超  任磊  张锋  李朝晖 《科普研究》2015,10(3):5-8,39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持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即将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因此在“十三五”时期,抓住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快速增长的机遇期,充分利用科普信息化等手段,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夯实科学素质共建机制,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跨越提升,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为依据,对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的过程质量控制做了介绍,从测算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和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两个路径,重点分析描述了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和状况;对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影响公民科学素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10.
正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郭启祥 《科普研究》2013,8(5):36-42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科学素养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台湾师大团队开发的《媒体中的科学素养(SLiM)》问卷对两岸1562名各层次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及比较,并进一步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学生学科喜爱程度以及媒体使用量等方面分析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锋 《科普研究》2009,4(4):61-64
在当今世界,作为科学素质重要组成的信息素质,已逐渐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国公民的信息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尤其老年居民的信息素质偏低,他们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健康、生活问题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深圳市龙岗区尚景社区从2005年开始举办了“老年人电脑学习班”,深受社区老年居民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在培养和提高社区公众尤其是老年人信息素质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李洋 《科普研究》2013,8(6):27-34
我国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此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较少,已有研究较为零散。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已将民众对科学的态度列入科学素质的测评体系中,并且作为核心要素用于指导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本文拟从态度理论研究入手,对科学的态度研究(概念、影响因素及测量)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我国对科学的态度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成利 《科普研究》2013,8(6):41-47,59
新媒体由于其依托信息技术成果而成为科学传播的新形式和重要渠道,它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可视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使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而深受公众喜爱。科普要利用好新媒体就必须针对公众的需求变化,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制作新媒体科普节目,使之微型化,开展“微科普”,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方式方法,分析并比较其效果,制定鼓励新媒体科普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慧  聂竹明 《科普研究》2013,8(5):76-82
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公众的科学普及。为了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政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位,制定了利用科技发展教育、普及信息技术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持续演进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促动了美国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文以美国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内容为背景,从每个计划的战略目标、内容特点与发展变化探寻美国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之路,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现实的和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执政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乎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苏州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通过探索"菜单式"选学、运用城市文化助推科普、建立多元化培训渠道等机制,完善了"提升素质"的科学传播、教育和普及体系,创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提升执政者科学素质的"苏州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佟贺丰 《科普研究》2009,4(6):49-52
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外科技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我国科技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我国的科技馆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