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迅速增强达60 mV/m,与此同时,ROCSAT-1卫星在低纬电离层中几乎即时地观测到垂直于磁场的离子向上漂移速度达300 m/s以上,表征行星际电场穿透至低纬电离层。分析表明:在正午和黄昏扇区穿透电场为东向,引起低纬电离层离子向上漂移,穿透效率约为13-19%;而在午夜前扇区,穿透电场极性相反,使离子向下漂移,穿透效率高达30%;行星际电场穿透持续时间达3小时以上。2)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发生剧烈变化。GPS/TEC观测显示美洲扇区黄昏附近的中纬度电离层发生SED现象、同时DMSP卫星观测到纬度范围大大扩展的电子密度深度耗空的赤道区等离子体槽、ROCSAT-1卫星观测到暴时离子密度变化呈现较复杂的图像。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7-2005年72次超强磁暴期间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半球120°E附近中低纬电离层的扰动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的扰动形态随磁暴发生季节和开始时间的不同而异.在冬季,负相扰动主要发生在中纬,低纬以正相扰动为主,分界线在满洲里和北京之间;在中纬,下午开始的磁暴所引起的电离层扰动持续时间较长,而在低纬,夜间开始的磁暴所引起的扰动持续时间较长.夏季超强磁暴所引起的电离层扰动以负相为主,下午开始的磁暴所引起的扰动最强,夜间开始的磁暴所引起的扰动持续时间较长.在分季,虽然各台站电离层仍以负扰动为主,但扰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随磁暴开始时间不同有明显差异.分析表明,上述电离层扰动特征与暴时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武汉电离层闪烁和TEC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发生在2004年7月下旬和11月上旬的两次超强磁暴期间,GPS信号振幅闪烁和TEC起伏的响应特征,并对磁暴影响低纬电离层电波闪烁的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强磁暴主相期间,L-波段振幅闪烁强度及闪烁出现率都显著增强,这种增强可归因为强磁暴引起的效应;闪烁活动的磁暴控制效应存在地方时依赖;暴时近赤道区电离层电场的极性和强度是磁暴主相期间闪烁活动及其强度增高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28个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观测站获取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测量数据, 分析了2004年11月一次强磁暴期间的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TEC暴扰动特性, 结果表明:电离层TEC以正相暴扰动响应为主, 中纬地区的暴变扰动要强于低纬, 以北纬35°附近扰动最为强烈; 暴时电离层空间相关性变强, 电离层相关距离由宁静日的约5 500 km提升到暴变日的约8 000 km; 在8日的主暴扰动期间, 发现伴有自东北向西南的电离层TEC暴扰动传播, 自东向西的经向传播速度约为120 m/s, 要高于纬向传播.初步探讨表明, 向赤道中性风、日侧东向急剧穿透电场以及喷泉效应等可能是导致此次电离层TEC正相暴在北纬35°附近扰动最为强烈的关键因素, 也进一步揭示了电离层与太阳风、磁层之间以及电离层不同纬度区之间有着复杂的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5.
联合利用CHAMP卫星等离子体密度就位观测数据和海口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2004年1月、2月和11月三次地磁暴期间海口站的电离层闪烁特征.我们发现海口站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就磁暴期间Bz分量和Dst指数的观测值来说,2004年11月的磁暴事件最强,其次是1月的,2月的最弱.而地基闪烁监测仪的观测结果表明:1月磁暴事件期间,L波段电离层闪烁最强,闪烁指数S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超过80%;2月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闪烁持续时间最长,S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接近63%;11月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无电离层闪烁现象出现.CHAMP卫星和地面闪烁监测仪观测到的结果一致,表明多重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通常同时存在,但是小尺度的电离层不规则体通常会先消失.对比上述三次实验的观测结果,我们推断造成电离层响应特征差异的原因与环电流的影响有关,Aarons准则可较好地解释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同时跨赤道风场可能也有贡献,它通过增加沿场向积分的Pedersen电导率,降低了R-T不稳定性,从而抑制了电离层闪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纬度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对比分析是研究电离层扰动传播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三个台站六个磁暴期间的扩展F数据,对高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暴时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高低纬地区观测到的扩展F类型不完全相同,并且扩展F的起始时刻随着纬度降低而推迟,这表明产生扩展F的电离层扰动是从高纬向低纬地区传播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磁指数Dst和AE以及电离层临界频率f0F2,通过分析磁扰期间成分扰动带的赤道向传播以及低纬穿透电场引起的等离子体漂移对电离层的影响,同时考虑地方时效应,提出一种提前1小时预报暴时电离层f0F2的经验方法,并对2004~2005年10次磁暴期间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中低纬电离层暴的演化,甚至能捕捉部分正负相交替出现的扰动,但对部分重复出现的正扰动尚有待改进.方法在磁暴事件中和暴日的平均预报误差低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中用于暴时修正的STORM模型,因而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磁指数Dst和AE以及电离层临界频率f0F2,通过分析磁扰期间成分扰动带的赤道向传播以及低纬穿透电场引起的等离子体漂移对电离层的影响,同时考虑地方时效应,提出一种提前1小时预报暴时电离层f0F2的经验方法,并对2004~2005年10次磁暴期间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中低纬电离层暴的演化,甚至能捕捉部分正负相交替出现的扰动,但对部分重复出现的正扰动尚有待改进.方法在磁暴事件中和暴日的平均预报误差低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中用于暴时修正的STORM模型,因而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电离层扰动与磁层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两个事例分析表明,磁暴期间磁层对流和沉降粒子的增强不仅对极光区了层扰动形态有控制作用,而且也会引起继后的中低纬及赤道电脑层同纬区低热层大气受热后,F层抬升和中性大气成分变化导致的电子密度正、负扰会向低纬扩展;在E层高度上,扰动发电机对赤道区喷泉效应的抑制使驼峰区扰动更为突出。这些过程均使中低纬电离层f0F2和hmF变化中出现相应特征。地面电离层垂测站在夜间常能观测到多站几乎同时的hmF上升  相似文献   

10.
利用IGS台网观测数据,以总电子含量TEC、TEC的变化率ROT及其标准差ROTI作为表征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和扰动的特征参量,研究发生在2004年11月上旬的一次强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扰动的分布以及扰动的传播.分析结果表明,在磁暴急始和初相阶段,全球电离层相对平静,没有显著扰动发生;不规则体和扰动主要发生在磁暴主相极大前后,并且在日落后几小时开始出现,持续到午夜之后.第一个主相极大期间,强扰动和不规则体主要出现在美洲扇区的中低纬度带;第三个主相极大期间,强扰动和不规则体主要出现在亚太扇区的中低纬度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调整工单流向的工单风暴控制方法,该方法能根据设定的阈值自动拦截告警风暴,在形成工单风暴前以告警形式提醒监控人员、以及动态改变风暴涉及告警的派单流向,从而有效控制工单风暴。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工单风暴的智能化控制。  相似文献   

12.
甄卫民  曹冲 《电波科学学报》1995,10(3):76-79,24
本文分析了磁暴期间南极长城站的电离层扰动性质性。采用一个半经验模式利用垂测数据计算了磁暴效应引起的有效应引起的有效热层子午向中性风。发现暴时有效中性风对电离层正相扰动的形式起主要作用,并对长城站电离层正负相扰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沙尘暴多重散射对激光脉冲传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瑞科  马春林  李良超 《中国激光》2007,34(10):1393-1397
根据光脉冲在离散随机介质中的传输理论,应用米氏理论和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不同能见度情况下1.06μm脉冲激光在沙尘暴中的传输特性。得到了双频互相关函数的幅度和相位随相干带宽、脉冲时域展宽和延时随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脉冲的展宽和时延随沙尘暴能见度的变化非常显著。当能见度为3~5 km时,多重散射对脉冲双频互相关函数、脉冲展宽和延时的影响已较明显。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对于1 ns的输入脉冲,其展宽大于10 ns,延时大于15 ns。因此,当沙尘暴的能见度较低时,必须考虑多重散射对激光脉冲频域及时域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信令风暴”与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锋 《现代电信科技》2011,41(11):29-33
深入浅出地对移动网信令风暴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量化的话务模型建模揭示了围绕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等最新应用场景中的用户行为模式和对网络的冲击和影响。从基于现有网络架构设计了过渡状态下的解决方案,从未来网络标准制定的角度指出了彻底解决信令风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中针对MSTP应用于以太网连接时出现的广播风暴问题,并以常州电力城域网采用的中兴SDH设备为例,结合实际分析,论述了解决广播风暴的几种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杨波 《数字通信》2012,39(4):81-83
为了解决移动网络信令负载沉重、网络压力大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和近期智能手机信令风暴事件,指出省电、节约空口资源和连接重建等3个因素是造成智能手机信令风暴的主要原因,并对规范智能应用程序开发,优化如完善信令处理流程、提供信令面大容的设备节点以及运营商管理层面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只有充分吸取国外其它运营商的教训,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应对新的挑战,才能避免由于信令风暴的出现而导致的网络瘫痪。  相似文献   

17.
陈刘成 《现代导航》2010,1(6):15-20
太阳风暴是一种常见的空间灾害天气现象,对人类的航天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面对可能发生的 2012 超强太阳风暴,基于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关键设备工作机理、系统技术体制,本文对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可能遭受的影响作了全面分析,为系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synthetic storm technique (SST) is applied to 1‐minute rainfall rate collected from a rain gauge to predict the fade dynamics of the signal in an earth‐to‐satellite link in an equatorial climate location without the needs of satellite beacon measurements.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statistics calculated from measured rain attenuation and with the ITU recommendation model. As for fade duration, a good agreement with measurements has been found together with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prediction errors with respect to the ITU‐R model. Synthetic storm technique is also able to predict fade slope statistics fairly well and has equivalent performance of ITU‐R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