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传播研究和技术传播研究在国内已经成长为颇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甚清晰,人们的理解也不甚一致。科学传播与技术传播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的内容是科学还是技术,而是在于传播的目标与任务、技术的角色、流动的关键信息、面对的对象群体、利用的渠道手段等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翟杰全 《科普研究》2012,7(5):62-65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的形态在20世纪后半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科学需要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开放,科学传播是推进并实现这种开放的重要机制和途径,而要促进科学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传播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与青少年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 《科普研究》2007,(3):46-50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法。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和多媒体等特点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更为青少年的交流和学习开辟了重要阵地。网络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及过程变得主动、开放、交互,使资源得到共享。本文结合网络科学传播的优势和目标对青少年科普网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孙红霞 《科普研究》2015,10(2):61-68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经济和工业的繁荣。然而,由于伪科学思想和运动以及宗教与人文学者对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文化意义和价值的挑战与批判,导致科学陷入危机。通过对维多利亚时期科学危机及其成因与影响的考察,为深入探讨该时期的哲学争论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质和关联提供了重要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6.
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比如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和自然,这些层次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共享、交换、互动和沟通可以说是该地区全面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而在这一点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被采纳,用以把科学带入到大众的生活,并且在他们心中培养对科学的喜爱,但是通常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层次都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并且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当下的研究显示了在这些国家中流行的一系列科学传播模式和方法,并且试图确认出某些共同思路,以使这些国家具有更多的互动、增强相互沟通,这样他们也得以共享科学知识和科学智慧的力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盟地区,比如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斯里兰卡,科学传播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出版、广播,数字化、民间的和交互的活动,而看起来,我们还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使得这些国家极为糟糕的科学素养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根除迷信,并且让公众对科学具有基本的理解。充分利用诸如欧盟第六框架这样的项目,尤其是指向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包括科学传播)的项目,现在正是时候。这些层次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将让各个层次彼此呼应,也铺平了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学院的作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并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宗旨。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对话、建立科学传播奖项构成皇家学会重要的科学传播特色,引领与示范科学传播在全球的发展。最后,本文就加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斌 《科普研究》2011,6(4):18-22
启蒙的两个特征是新观念出现及其迅速的世俗化。科学传播是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有助于科学传播的实现,是公众参与科学的前提和起点。基于启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传播应该推动全方位的科学启蒙。在反思启蒙的基础上,科学传播应该倡导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本土启蒙提供实践经验和积累;应该推动精英文化与草根社会的结合,实现中国文化重建和人的现代化,完成启蒙。  相似文献   

9.
刘孝廷 《科普研究》2012,7(5):35-39
科学按照发生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大历史范式,即古典的博物学范式,近代的数理范式,当代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式。STS登上当代科学舞台,也经历了从领域到学科,再到交叉学科、超学科和科学范式的复杂进程。人类对科学的理解推进到STS阶段,其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的观念和视角方面。特别是其所提出的新的科学观又带来新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0.
嵇晓华  吴欧  刘旸 《科普研究》2012,7(5):51-54
本文分享了在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平台上,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案例,包括:科学传播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跨学科间的交流,科学传播帮助整合用于科研的社会资源,科学传播扩大科研结果的影响力,赢取公众信任,科学传播让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11.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潘涛 《科普研究》2008,3(4):27-30
本文回顾了商务印书馆50余年来秉承翻译出版科学文化类的基本学术图书的传统,出版科学文化作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点和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报告了手机科普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青少年、农民工、白领三个不同的手机用户群体进行了需求分析,指出当前的移动通信渠道垄断是阻碍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求牵引、市场导向、技术推动”是目前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的运作规律,手机终端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三网融合的趋势、民营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等因素或将为手机科普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书昆  张勇 《科普研究》2011,6(3):14-19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