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抛物面反射天线的空域瞬态极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线的空域指向为变化因素来分析研究抛物面天线的空域极化特性,采用表面电流法计算了天线远场的主极化和交叉分量,进而利用空域极化比分布,瞬态极化投影集等空域瞬态极化描述子研究了雷达坐标系下不同方位角和俯仰角下典型抛面天线极化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空域指向的不同位置,抛物面天线的极化特性服从一定规律变化,这对抛物面天线空域极化特性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主要讨论了卫星广播电视的原理及抛物面天线方位、仰角和极化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并阐述了如何调整卫星接收系统,才能使接收到的卫生电视节目质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用波纹喇叭中的 HE_(21)模抵消单偏置抛物面天线非对称平面交叉极化分量的基本原理,介绍了 TE_(21) 模激励器、波纹喇叭的设计方法和展宽馈源抑制单偏置天线交叉极化分量频带宽度的设计方法,给出了 C 波段 2.4m 单偏置抛物面天线的实验测试数据,单偏置抛物面天线非对称平面交叉极化电平改善了10dB,抑制交叉极化分量的馈源相对工作频带宽度大于8%。这种 TE_(21)模激励技术和与主模 TE_(11)模相位差的调整方法,对馈源的电压驻波比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雷达天线极化方向图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天线极化特性测量模型,通过电磁计算掌握了抛物面天线极化特性的先验知识,分析了实测数据和理想辐射场的主要区别,讨论了实测中天线相位方向图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指出了数据采集频率,信号源频率漂移,相位中心偏移是制约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误差结合实测数据对相位测量误差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了误差分析的正确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讨论卫生广播电视的原理及抛物面天线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并阐述了如何调整卫生接收系统才能使接收的卫星电视节目质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前的卫星地面接收天线几乎都是大口径后馈式抛物面天线,所用的馈源都是单极化馈源,馈源波导输出口是矩形法兰盘输出口,这种馈源只能安装一个高频头接收一个极化的信号.要想提高天线的利用率,能同时很好地接收两个极化的信号,一是安装双极化馈源,同时安装两个高频头;二是安装双极化高频头.但在没有改动原天线馈源结构的情况下,上述两种方法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双极化馈源和双极化高频头的信号馈入口都是圆形波导口,而后馈式天线的馈源波导输出口是矩形法兰盘输出口,两者都无法与之对接.我们经过多次试验,用一个双极化馈源和一个单极化馈源对接后再与天线对接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原大口径天线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我们有线电视系统前端所用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大都为口径较大的前馈天线,也叫抛物面天线。馈源都位于"大锅"的焦点处,对于抛物面天线的调试主要包括馈源位置、极化角取向、仰角和方位角的调整等数项内容。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数字卫星信号的调试比原来难一些,这是因为数字接收机对接收信号强度是设门限的,只有信号强度、质量达到了门限值,监视器才会出图像,不像模拟信号一样有个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所以随着模拟信号的陆续停用,数字信  相似文献   

8.
在天线空域瞬态极化特性的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偏置抛物面天线在雷达坐标系下的天线主极化和交叉极化方向图,探讨了利用天线主瓣内和主瓣外扫描时不同方位和俯仰向上的空域极化特性,充分诠释了天线极化状态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空域指向的不同位置,不同的尺寸和不同的焦径比的影响下,天线的极化特性服从一定规律变化,有共性也有差异,这对天线空域极化特性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接收机的天馈系统除了保证具有足够高的增益和尽可能低的天线噪声 ,将接收到的微弱电波有效地馈给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外 ,还应方便地实现正确的天线指向和极化方式。天线系统的价格对接收的总成本影响很大 (有时约占 1/ 3) ,所以 ,天线系统的价格也是个重要问题。1 天线的类型天线分旋转极化天线和非旋转极化天线。旋转极化天线有两种基本形式 :螺旋线天线和抛物面天线。前者多用于L波段接收。目前 ,C波段和Ku波段卫星接收系统都采用以抛物面为反射器的高增益天线。图1示出螺旋天线的结构。图 2示出抛物面天线原理图。O为抛物面顶点 ,F…  相似文献   

10.
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无论是C波段,还是Ku波段,接收天线的主要形式都是抛物面天线。对于卫星天线的调试,包括天线的方向(即仰角和方位角)馈源的位置、极化取向和极化倾斜角调整等项内容,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天线的仰角和方位角,然而在很多献对天线方向调试的具体操作方法介绍甚少,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最需要的就是一些简明易懂、便于掌握和使用的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