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微机电系统 (BioMEMS)集微传感器、微驱动器、微流体系统、微光学系统及微机械元件于一体 ,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是一个新的交叉研究学科。本文概述了BioMEMS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给出了部分BioMEMS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生物微机电系统(BioMEMS)集微传感器、微驱动器、微流体系统、微光学系统及微机械元件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是一个新的交叉研究学科.本文概述了BioMEMS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给出了部分BioMEMS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BioMEMS和人体植入式生物微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MS技术在医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植入人体内的生物微系统(BioMEMS)。该系统集微传感器、微驱动器、微流体系统、微光学系统及微机械元件于一体,用于体内器官的诊断、体内器官功能修复或替代,其治疗效果确切,已成为关系本世纪医学与人类健康进步的重要领域。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不同功能类别植入式BioMEMS的发展状况,说明了MEMS工艺、方法及材料在此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创新微技术(IMT)公司宣布正在增强BioMEMS领域的人力和物力。IMT已发现许多公司对其代工厂和设计服务(包括生物医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的兴趣正在急剧增加。因此,作为回应,它正在增强其人力和物力。IMT在BioMEMS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微流体、阀门、执行器、泵、光学器件、精确刻蚀、晶圆级封装、硅通孔、磁性元件和3D晶圆级集成。IMT的产品涉及细胞分选、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7日至10日,第八届IEEE国际纳米/微米工程及分子系统大会(IEEE-NEMS 2013)在中国苏州市召开[1-2],来自世界各地的3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微纳研究领域的微/纳米制造和计量、微/纳米传感器、执行器和系统、纳米医学、微/纳流体、生物芯片、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器件、微纳传热器件、能量采集器等多个方向展开了学术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了国内外在以上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热点和动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NEMS 2013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表明,以微/纳米分子系统等为代表的研究领域已成为高科技的重要代表,并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6.
微悬臂梁在化学及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悬臂梁结构传感器以其低成本、小体积、高性能在当今传感器研完中愈来愈受到重视。文章概述了以微悬臂梁为主要结构的传感器在化学及生物探测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几种可能用于化学和生物探测的高性能微悬臂梁传感器。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7日至10日,第八届IEEE国际纳米/微米工程及分子系统大会(IEEE-NEMS2013)在中国苏州市召开[1-2],来自世界各地的3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微纳研究领域的微/纳米制造和计量、微/纳米传感器、执行器和系统、纳米医学、微/纳流体、生物芯片、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器件、微纳传热器件、能量采集器等多个方向展开了学术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了国内外在以上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热点和动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NEMS 2013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表明,以微/纳米分子系统等为代表的研究领域已成为高科技的重要代表,并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8.
GMR生物传感器包括三个部分,即免疫磁性微球、高灵敏度GMR传感器以及相关读出电路。与其他生物传感器相比,它具有灵敏度高、分辨力强、价格低、市场普及潜力大、设备小型化及测量过程自动化等优点。综述了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GM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报导一台采用光二极管列阵技术,微计算机控制的中型生物组织激光诱导测量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实时测量并可采用双波长激发。利用该系统,首次研究了光敏染料在琼脂凝胶状固体模式(模拟生物组织)中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该系统适用于临床上通过组织的自体或外源荧光光谱来鉴别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10.
国内微型器件装配技术的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机电系统(MEMS)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集微型机械、微传感器、微能源、微致动器、微控制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新兴研究领域。微机电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促进了微装配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广泛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微器件装配技术对微机电系统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微装配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参与微装配项目研发的研究单位的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最后阐述了微装配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