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TETRA数字集群系统在水利通信专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翔 《移动通信》2002,26(9):78-80
本文分析了TETRA数字集群系统各种功能在水利通信专网中的应用。介绍了天津市防洪信息系统使用TETRA数字集群系统完成天津市防洪指挥调度和水文信息传输的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2.
建设深圳iDEN数字集群专网一期工程的无线覆盖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锦  张明山 《电讯技术》2004,44(3):38-42
iDEN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属蜂窝通信体制,测算好其无线覆盖,对完成通信网规划和保证通信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给出深圳iDEN数字集群专网无线覆盖的预测,对同类通信网建设与工程规划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日,华为GT800数字集群系统正式中标嘉蒙铁路(嘉峪关至蒙古国)通信工程项目,这是我国数字集群系统在国内专网市场的首次应用,打破了国外厂家对我国集群通信市场的长期垄断,标志着国内数字集群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
王仑 《移动通信》2014,(1):54-55
正1 LTE宽带集群专网建设的必要性集群通信系统是为了满足行业用户指挥调度需求而开发、面向特定行业应用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第一代集群系统是模拟集群通信系统,第二代集群系统是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无线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宽带化成为整个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LTE宽带集群系统正是以TD-LTE为核心技术,将TD-LTE技术的高速率、大带宽与数字集群技术中的资源共享、快速呼叫建立、指挥调度等特点进行融  相似文献   

5.
郑祖辉 《移动通信》2008,32(3):15-19
文章对iDEN、TATRA、GoTa、GT800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我国数字集群专网和共网的建设和运营现状进行了介绍,对我国各行业及部门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TETR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集群通信为应急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专网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后,新一代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集群系统的本质是允许大量用户共享少量通信信道和虚拟专网技术。它的工作方式与移动电话系统相似,而不同点在于集群通信以组呼为主,用户之间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用户根据不同的优先级占用或抢占无线信道,呼叫接续要快(300ms~500ms),  相似文献   

7.
2003年已接近尾声,与前两年热闹纷繁的市场宣传相比,近半年来中国的数字集群通信市场进入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赢的时期。来自行业用户的专业化需求与专网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正在将这一市场推向深入,TETRA数字集群系统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开花结果,iDEN系统也在中国成功商用。  相似文献   

8.
GoTa数字集群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峄  蔡安 《电信技术》2005,(8):17-19
首先简要介绍了GoT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基本情况,接着依次介绍了集群系统的主要威胁和叽数字集群系统安全加密的目标、GOTa数字集群系统安全加密的原则和措施、GoTa数字集群系统安全加密方案。  相似文献   

9.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昕 《电信建设》2002,(2):24-32
首先介绍了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然后对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运营方式,产品、发展和应用进行讨论;最后说明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我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集群通信的时代,由于技术不开放、标准不统一,全球集群通信市场处于混乱、割裂的”七国八制”局面。为了避免在数字集群通信时代重蹈覆辙,1998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IrrU)根据世界各国提交的集群通信系统标准,制订了APC025、Tetralpol、EDACS、TETRA、DIMRS(iDEN)、IDRA、Geotek七个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国际标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TETRA和iDEN两种系统在全球应用最为广泛,也被我国信息产业部作为数字集群技术的行业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11.
GoT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业务解决方案,是中兴通讯在多年技术实力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电信市场需求,推出的商业化新一代集群技术和产品。GoTa技术基于成熟的 CDMA技术并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整个产品和业务方案满足了专网、共网集群运营的需要。和传统的数字集群系统相比,GoTa是一种技术更先进、业务更丰富、更具发展潜力的集群通信系统,能满足宽带数据业务和新型增值业务的需求。早在2002年,中兴通讯就组织国内外顶级 CDMA 专家,开展基于CDMA技术实现集群通信的研究。2003年初,提出GoTa数字集群技术方案,开始商用产品的开发。2003年…  相似文献   

12.
高砍萍  陈杈 《移动通信》2005,29(6):94-96
1引言作为一种高效能的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模拟集群技术已在许多专业部门得到应用。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用户对通信的需求不断提高,为满足专业用户对指挥调度信息传输和综合业务不断增长的需要,模拟集群同样正面临着向频谱利用率高、通信质量好、业务种类多、保密性能好的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过渡。在北京,9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如公安、安全部门等先后建立了共约九个模拟专网,但是,由于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新业务的不断出现,模拟集群固有的频率利用率不高、功能单一、不易联网、不便加密、系统容量小、覆盖范围小等缺点,已难…  相似文献   

13.
贾丹 《中国无线电》2005,(12):54-56
从数字集群的特点和作用出发,结合我国数字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数字集群专网.共同和公阐三者关系.依据信息产业部对数字集群的发展政策辩证地论述了我国现阶段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陈如明 《通信世界》2010,(22):27-27
应急通信、无线城市等建设加速了具有宽带多媒体、专网一体化等特点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数字集群通信共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通信是由专用通信发展起来的.数字集群通信作为专网使用当然是名正言顺的。但由于数字集群通信使用的频段有限(800MHz集群通信频段仅有15MHz.600个25kHz宽的信道).因此为了能让更多的部门和单位使用.提出集群通信“共网”的概念。共网是为了与现在有几亿用户的公网有区别。公网(Public network)是为广大个人用户服务的,而共网(Common network)是集群通信专网的公网.范围就小多了.用户主要是集团用户.所以两者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陈如明 《移动通信》2006,30(4):17-21
伴随国际、国内电信环境的变化,包括快速调度、安全及应急联通需求的增长,数字集群功能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急通信”,特别是“社会应急联动”通信系统,是借助有线/无线综合通信平台及数字集群调度通信技术建立的一种极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专用通信系统。在经历了“9.11”、SARS及禽流感、地震、海啸、飓风、台风等突发事件后,它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全球公网、共网、专网建设环境及体制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与演进,对现代数字集群代及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也将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如明 《电信技术》2006,(12):13-16
以自主创新与市场驱动导向为基点,剖析了集群专用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公网、专网、共网及应急联动通信如何有机互补、合作发展,探讨了包括适应各类专用应急通信需要在内的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发展的需求和现状,分析了TD-LTE在无线专网中的技术优势,并重点介绍了宽带数字集群无线专网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9.
王涛 《通信世界》2009,(41):I0022-I0022
国内针对新型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开发一度选择了走“网增值”的技术路径,即以现有公网技术如CDMA、GSM为基础,给出具有某些专网集群通信特点的解决方案。时至今日,集群通信技术领域又有新军加入,这一次的主角是McWiLL。在10月27日召开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战略发展研讨会暨重大专项宽带无线接入总体方案启动会”上,“新McWiLL”正式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0.
发展数字集群通信专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祖辉 《移动通信》2006,30(4):13-16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作为当今专业无线通信的主体.其独特的技术特征,使之具备了卓越的高效,应急反应指挥调度能力。随着近几年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专业无线通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模拟集群系统在2005年年末已退出市场.我国政府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建设非常支持,加上各行业对数字集群通信认识的提升和需求的增加.数字集群通信将会在2006年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为此.《移动通信》杂志本期特开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技术专题.与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界的专家、学者、生产商,运营商.使用部门等.一起就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标准进展、产品研发、市场运营,业务应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本期专题特别邀请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副主任、集群通信专家委员会主任、《集群通信应用与发展论坛》秘书长郑祖辉先生担任审稿专家。在此.我刊编辑部对郑祖辉先生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本期专题所有撰稿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