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任磊  李响  张超 《科普研究》2016,11(3):33-38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我国科普基础设施中提供科普服务和科技传播的组织机构,是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厘清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以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历次调查和《中国科普统计》等相关数据指标,分析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动机、群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我国科技类场馆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增强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青年与科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通俗科学刊物,提倡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知识为其办刊宗旨。《青年与科学》介绍和传播了基础科技知识、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以及科学人物,同时刊登科学评论引导社会舆论。《青年与科学》的传播内容围绕军事和抗战,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传播内容具有实用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写作上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稿件多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传播手段上注重与读者进行互动。《青年与科学》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唤起民众的科学救国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甘晓  莫扬 《科普研究》2011,6(1):44-50
对中美六家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内容分析,将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划分为科学事实、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理论、科学工作心得及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等五个方面。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实体场馆相关性侧重及对科学内涵的展现上具有一定差异。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的设计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内容的利用和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社会热点和科普焦点不断涌现。从事科学传播和科普研究的工作者,不仅仅要说清楚怎么做科普,还要对"科普普什么"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科普普什么"涉及科学传播工作者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给公众提供一种客观公正的观念。由此,围绕"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2011年第1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5.
洪传安  章梅芳 《科普研究》2017,12(5):88-95,105
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是近代中国医学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丙寅医学社创办的《大 公报·医学周刊》是20 世纪20—30 年代华北地区的重要医学刊物,自1929 年至1937 年,该刊持续倡导学 习国外卫生管理经验,积极宣传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并在此方面向政府建言献策,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宣传公 共卫生的重要阵地。该刊刊载了133 篇相关文章,不但传播和普及了公共卫生相关知识与内容,同时也客观 记录了当时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状况,再现了中国知识精英参与公共卫生建设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李浩鸣 《科普研究》2012,7(5):17-2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周怿  张增一 《科普研究》2017,12(1):34-40,105
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学术界对环境议题也日益关注,形成环境传 播这一新的综合性交叉学术领域。本文首先梳理了环境传播的概念,其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传播产生 的背景及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然后以《环境传播》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环境传播研 究的主要领域、理论与方法以及热点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环境传播的学科性质和特征进行探讨,希望有 助于我国学术界重视和发展环境传播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已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文化传播为科技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科技创新则为科学传播内容提供着不竭源泉。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科研活动已不仅仅是科技团体的行为,而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增加与公众对话的渠道,加强科学传播,推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已成为当代科研管理和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2012年6月8—1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承办的第75期双清论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以及科学松鼠会等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部委机关以及媒体和NGO组织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基金工作中的科学传播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出席会议并作开幕式讲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会议。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瑞平,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共同担任论坛主席。近20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和大会报告。本期的"理论探索:‘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专栏",全方位地展示此次论坛的名家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科普研究》2015,(2):11
《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坚持聚焦中外科技传播前沿动态,促进科技的传播与发展,为广大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努力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及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书昆  张勇 《科普研究》2011,6(3):14-19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科学与技术的辨证关系。科学研究是指发现和整理“知识”的研究,而技术研究是指综合应用“知识”的研究。因此,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是有区别的,应该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评价水平与等级。  相似文献   

13.
苗润莲  李梅 《科普研究》2010,5(5):55-58
科技类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数量、类型还是展示理念、内容、展示手段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观众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科普知识的广义理解,将科普知识分为核心层、中间层与外围层三个层面。核心层是在"学院科学"理念下的简化的科学知识,遵守默顿的CUDOS规范;中间层是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后学院科学知识,遵守齐曼的PLACE规范;外围层是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生活科学知识,遵守BASIC规范,且各层次从目的、理念、内容、模式、物化表现等方面都各具特点。这三个层面的科普知识从核心到外围没有绝对界限,但从"纯净"的基础科学知识到社会、文化因素渗透的趋势越来越强。科普知识的细分与深层剖析为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国家在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都增加了资金与人力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如此背景,加强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红方 《科普研究》2013,8(4):11-16
本文聚焦脱域机制视域下我国科学普及的反思及运用,论述了以理性为主的科学思维在社会基本信任遭到冲击的情况下,重构社会普遍信任基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普及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