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传播发展阶段的研究是中国科普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既有助于厘清国内外相关概念和研究路径的彼此关联,又有助于梳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科学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三个阶段,但随着科学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三阶段论"中的科学传播阶段应代之以更加明确的公众反思科学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众参与科学和公共科学服务两个新的阶段,共同构成科学传播"五阶段论".  相似文献   

3.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胡昭阳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5,10(4):12-20,34
众包科学是由科学研究主体与活跃在社交网络的社会公众组成,将科学研究中的相关人员、数据资料、研究创意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跨越时间、空间及传统科研组织边界,以提高科研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新兴科学生产方式。英国“星系动物园”的实践表明,公众会在众包科学组织中经过认同、学习、表达三个阶段达到良好参与的效果,以此丰富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内涵,为科研组织形态和科学生产范式的演进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使得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更具交互性,更容易为公众获得,更利于公众参与。本文从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方式创新的典型案例入手,分析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与新服务所带来的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六种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并对这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对科普机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09,4(2):30-36
提升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离不开工作创新。"首都科学讲堂"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其准确的定位以及在传播机制和运作方式上的创新。这个新形势下科学传播的有益探索,既满足了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给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提供了条件,并为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2,7(5):55-57
基础科学的成果表达与传播范式以严谨、系统、完整的语言逻辑著称,并据此形成了科学共同体的专业语言,成为传统公众传播中最具精英话语权的表达领域。当代,新媒介传播技术促成了新媒介传播时代的诞生,公众的知识获取呈现出与强结构化、强线性化大不相同的解构性特征。科学共同体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如何走近,以适应新交流表达平台的大规模人群而避免话语优势的丧失,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战略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最近1/4个世纪以来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以下简称PUS)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我们通过对科学素质、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三个范式演变的回溯,展现了讨论是怎样随着大型的公众认知调查而发生变化的。正如“部落身份”的标记一样,此处的称谓变化值得重视。每个范式构造问题的方式不同,摆出了其特有的问题,提供了首选的解决途径,并且在修辞上表现出是对前一范式的“进步”。我们认为:“缺失概念”的争论反映了对专家们常识概念的合理批评,但是却把争论的问题与方法方案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王明  郑念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6,11(2):11-15,23
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正在激发国内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为全民参与科学文化建设创造 了新的路径。未来,中国科学文化应该从“科学共同体”的“圈子文化”走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治理社 会不良风气是全民参与科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构建科学文化国民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市场力量参与科学文化建设与运 营,开展多样化的全民科学文化感知活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公众参与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学院的作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并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宗旨。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对话、建立科学传播奖项构成皇家学会重要的科学传播特色,引领与示范科学传播在全球的发展。最后,本文就加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公众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为科学文化总体的不断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文化与科技普及,科技普及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得科学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浩鸣 《科普研究》2012,7(5):17-2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可视化本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领域,与多个学科密切交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有着较多的应用。本文从科学传播及图像传播的视野下关注科学可视化,从中外的前沿科学成果的可视化形式差异入手,提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科学可视化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形态,指出随着公众理解与参与科学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可视化的5W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科学可视化,提升科学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光  编泽 《科普研究》2009,4(6):10-20
本报告以“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为题发表在皮尔研究中心的网站(http://people-perss.org)上,是皮尔研究中心与美国科促会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报告结果提示了科学家团体和公众对发展优先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阻碍、媒体的科学家共同体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家形象的看法等。调查数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同行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人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process of explanation as defined by the covering law model of science contains stringent criteria which often cannot be met by communication scientists and that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explanation, less powerful but more obtainable-the systems paradigm-ought to be adopted. Four types of explanation are reviewed to provide a context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systems paradigm alternative: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What-explanations, Mental concept explanations, and Reason-giving explanations. The covering law and system paradigms are compared and five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for distinguishing the two explanatory genres. Three major advantages in using the system paradigm are discussed. These include a shift in the particular sets of variables which are selected for study, an increase in the complexity of analysis which may be employed, and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current research into a wider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suggestive example of one application of theory construction utilizing the system paradigm. Propositions in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 are combined into a system of equations the solution of which shows the dependence of each variable on all of the other variable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竞争逐渐体现为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各国政府纷纷加大了国家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在科技先行国家的创新政策体系中,科学传播与普及逐渐成为政策保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英国近年来创新政策中对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的战略部署的梳理,特别是科学基金会等科研项目资助管理机构,在科研项目立项、执行、验收以及成果发布各环节的管理规定进行分析。对英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政策设置理念、路径选择以及最佳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结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的支撑现状,提出几点思考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质量文化的内涵,详述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分析了国内外企业质量文化状况,对我国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提出了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加强细节决定成败的质量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零缺陷"为核心质量机制,对引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指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已远远落后世界科技发展要求,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不相匹配。建立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机制是增进我国国家科技发展后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我国国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书昆  张勇 《科普研究》2011,6(3):14-19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甘晓  莫扬 《科普研究》2011,6(1):44-50
对中美六家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内容分析,将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划分为科学事实、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理论、科学工作心得及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等五个方面。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实体场馆相关性侧重及对科学内涵的展现上具有一定差异。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的设计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内容的利用和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