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10kV变压器中中性点在经小电抗接地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系统中变压器不论升压或降压,普遍采用了YN,d11接线方式,这种变压器星形侧与三角形侧短路时,故障侧与非故障侧的电流、电压在数值上均有所不同。本文是结合序分量分析的方法与转移电抗的方法,把变压器的模型进行归纳,并简化出另一个可在任何点可以计算出变压器的短路电流与电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环网系统采用小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使得系统单相短路故障电流高达1000 A以上.为了确保地铁35 kV中压电缆的允许短路电流满足系统要求,对电缆原有的金属屏蔽结构进行了改进.地铁35 kV中压电缆用于牵引变电站供电,大部分敷设于区间隧道,为了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对电缆原有的结构和燃烧性能进行了提...  相似文献   

4.
黄娟娟 《通讯世界》2017,(3):172-173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配电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配电网接地方式通常是小电流接地,为了确保35kV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对小电流接地方式的单相故障选项原理做细致的研究,因为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中单相接地故障的发生概率最大,长时间的接地故障运行必将带来短路问题,而短路问题将严重威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特点分析、小电流系统接地保护的发展方向、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几种方法.希望本文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6kv配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方式,研究了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短路电流特性,并提出了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短路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6.
电力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短路电流的冲击,从而导致绕组发生轴向或者径向位移.短路电抗是反应变压器绕组状态的有效参数之一,利用C8051F040和WinCE 6.0平台设计了短路电抗的在线监测系统,并在一台模型变压器上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概况 我国6-10kV配电网绝大多数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又称小电流系统.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电流很小,多数情况下接地点电弧能自行熄灭,不需要断开线路就能恢复正常.当发生永久接地时,需要快速确定故障点,以便对故障进行及时处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压配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据规定,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10A,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需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因此,我国中压配电网80%都是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特点为,全补偿情况下,在感性补偿电流的作用下,母线至故障点间故障路径故障电流幅值近似为零.欠补偿和过补偿情况下,母线至故障点间故障路径故障电流幅值约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20%,这使得中压配电网消弧线圈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异常困难.  相似文献   

8.
超导限流器作为非线性元件短路电流限制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损耗小的特点。饱和铁心型超导限流器(Saturated Iron Core Superconductive Fault Current Limiter--SICSFCL)作为超导限流器中具有技术优势,可适用于高压电网的限流器必将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SICSFCL工作原理分析,运用Ansoft软件搭建220 kV/800A型号的SICSFCL,分析其不同外部短路电流下工作特性。表明SICSFCL对于220 kV电网短路电流具有良好的限制作用,可满足电网中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这种接地方式下电网分别发生单相、两相和三相接地故障时的故障电压和故障电流,并通过PSCA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对此接地方式下的电网进行了仿真,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吴浩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1):70-71,75
变电所设计中,为了电气设备、载流导体的选择、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的整定、限制短路电流措施确定等目的,往往都需要先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准确地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就能根据变电站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限制短路电流的方案,或者限制某种运行方式的出现,得到既可靠又经济的主接线方案。短路电流主要包含有三相短路电流、两相短路电流和单相短路电流。本论文通过某工厂变电所的设计,详细地介绍了短路电流的计算原则,得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岩 《电子技术》2022,(5):118-119
阐述中性点直接接地与不接地系统,动态消弧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与优势,电容电流、消弧线圈容量、接地变压器容量的计算,实例分析动态消弧补偿装置在短路接地故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俊  高浦润  邵亮  朱振武 《通讯世界》2016,(24):170-171
220kV某变电站#1主变差动保护、主变本体重瓦斯动作跳闸,故障电流IC=6.03kA,差动保护动作区域内设备未发现异常情况,变压器未承受出口及近区短路冲击,且所在地区故障前后无雷电活动.经过故障检查和分析,本起故障发生过程为:220kV某#1主变高压侧C相套管根部发生绝缘击穿,对套管CT发生电弧放电,形成单相接地短路,引起变压器跳闸事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一起220kV变压器低压短路事故的损坏情况进行了检查,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造成此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产品设计存在先天性缺陷,并且制造工艺不良,而变压器出口短路故障是诱发因素。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设计大型变压器时,应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同时,改善变压器运行环境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 概述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将对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大型电力变压器,更是很贵重的设备.为了避免变压器事故的扩大,要求变压器内部发生故障时应迅速切断电源,使变压器退出运行.由于变压器的过流保护、速断保护还存在一定的死区,所以规定对于大容量变压器应装设电流差动保护. 变压器的纵联差动保护,是将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电流的数值和相位进行比较而构成保护装置,是变压器的主保护之一;变压器的差动保护主要用来保护变压器绕组南部及其引出线上的相间短路,同时也可以保护变压器单相匝间短路和接地短路.  相似文献   

15.
纵观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的发电电网中只要是低于35KV的变电站,它们几乎都是应用中性点不接地的方式,也有的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这两种接地方式中系统单相接地后,电流数值都不大。因此,我们通常把这两种接地方式叫做小电流接地方式。本文通过对电流接地系统中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地处理措施。同时,文中也指出了选线相关的知识。通过故障分析及处理,科学选线来阐述电流接地系统中的一些知识。  相似文献   

16.
麦炳贤 《通讯世界》2017,(8):148-149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配电网采用的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方式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较小导致选线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利用零序电流比较法和五次谐波法进行分析,研究故障的识别与定位.  相似文献   

17.
段利晓 《通讯世界》2016,(22):152-153
我国的配电网以10kV系统占绝对多数,其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直接决定系统的安全性及供电可靠性等运行性能.目前,我国的10kV配电网中性点普遍采用的是谐振接地或低阻接地运行方式.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选择与系统的网架结构、导线类型及单相接地故障概率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结合上述因素对谐振接地系统与低阻接地系统进行系统的技术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了谐振接地与低阻接地的原理及优缺点,并对两种接地技术进行比较,为配电网接地形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电力系统图纸设计以及运行过程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中性点就是变压器接线的公共点。而中性点接地就是指变压器的中性点与接地网间的电气连接。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电力系统中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还影响着供电的可靠性、电力通信系统、电压绝缘系统、电气设备安全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超导限流器作为非线性元件短路电流限制器,当系统正常运行时,处于超导态,损耗小,对电力系统运行无影响;故障时,瞬时产生一个高阻抗,有效地限制故障电流。饱和铁心型超导限流器(Saturated Iron Core Superconductive Fault Current Limiter--SICSFCL)在高压电网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SICSFCL工作原理分析,运用Ansoft软件搭建500KV/3150A型号的SICSFCL,分析其不同外部短路电流下工作特性。表明SICSFCL对于500KV电网短路电流具有良好的限制作用,可满足电网中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准确计算变压器绕组的短路电抗是变压器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设计工艺的发展,变压器的绕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该文分析了几种变莲器短路电抗舶计算方法,通过在不同煲型绕组形式中的应用,直观池呈现出各方法适合的场合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