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波  王怀民  肖枫涛  陈新 《通信学报》2011,32(12):103-113
合理地建立蠕虫传播模型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蠕虫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首先通过对分层的异构网络环境进行抽象,在感染时间将影响到蠕虫传播速度的前提下使用时间离散的确定性建模分析方法,推导出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蠕虫传播模型Enhanced-AAWP。进而基于Enhanced-AAWP模型分别对本地优先扫描蠕虫和随机扫描蠕虫进行深入分析。模拟结果表明,NAT子网的数量、脆弱性主机在NAT子网内的密度以及本地优先扫描概率等因素都将对蠕虫在异构网络环境中的传播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2P网络中被动型蠕虫传播与免疫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朝胜  秦志光  袁丁  卿昱 《电子学报》2013,41(5):884-889
鉴于被动型蠕虫的危害性,对被动型蠕虫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基于平均场法建立了被动型蠕虫的传播模型和免疫模型.基于传播模型和流行病传播学理论推导出进入无蠕虫平衡状态的充分条件,仿真实验证明了该充分条件的正确性.另外,仿真实验还表明,下载率和恢复率是控制蠕虫传播的两个可控的关键参数.在免疫软件被编制出来前,降低下载率和提高恢复率能有效控制被动型蠕虫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刘勇  周翰逊  刘铁  孙东红 《通信学报》2007,28(12):85-89
根据建立CDC的思想,分析了基于CDC的良性蠕虫的特征。更进一步,分别在有时间延迟条件下以及没有时间延迟条件下对于基于CDC的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于模型进行了验证,总结了影响基于CDC的良性蠕虫对抗蠕虫传播的2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纯P2P原理的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兴睿  姚羽  高福祥 《通信学报》2006,27(Z1):53-58
提出一种潜在的蠕虫传播方式--基于纯P2P原理的蠕虫传播方式,利用分片传输机制达到自主、快速的传播能力.根据纯P2P传播方式的特点,提出使用SEI和SEIR模型来建立蠕虫自由传播和受控传播过程的传播动力学模型.介于无尺度网络被公认为最接近于实际的网络拓扑,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基于无尺度网络拓扑结构的仿真,仿真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提出的两个传播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和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随着蠕虫体的增大,基于纯P2P原理的蠕虫将具备更强大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隐蔽性,更容易被攻击者采用,是未来蠕虫防御方法研究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P2P网络中激发型蠕虫传播动态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朝胜  袁丁  卿昱  秦志光 《电子学报》2012,40(2):300-307
 鉴于激发型蠕虫的巨大危害性,本文在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对激发型蠕虫的传播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激发型蠕虫动态传播数学模型和免疫模型,并基于动态传播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激发型蠕虫不会泛滥的充分条件.大规模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和蠕虫不会泛滥充分条件的正确性.基于传播模型的分析表明,下载率是影响蠕虫传播的关键因素,蠕虫基本繁殖率是衡量蠕虫传播能力的关键指标.基于实测P2P网络数据和传播模型,预测和估计了激发型蠕虫的传播能力、传播速度和危害性,指出尽早重视P2P激发型蠕虫特别是尽早找到检测和控制方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杨雄  朱宇光  云晓春 《通信技术》2009,42(4):127-128
分析了Email蠕虫与传统蠕虫在扩散传播行为上的不同,着重研究了网络拓扑结构对Email蠕虫传播行:匆的影响,通过对power law网络模型,小世界(small world)拓扑模型和随机拓扑模型三种网络结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实验,提出了Email蠕虫在power law拓扑模型传播速度最快并且易于感染高连接度节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冯朝胜  秦志光  罗王平  刘霞  袁丁 《电子学报》2016,44(7):1702-1707
对P2 P触发式主动型蠕虫的攻击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类蠕虫传播通常包括四个阶段:信息收集,攻击渗透、自我推进与干预激活。基于对P2 P触发式主动型蠕虫攻击机制的分析并运用流行病学理论提出了P2 P触发式主动型蠕虫传播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了蠕虫传播进入无蠕虫平衡状态的充分条件。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传播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随机进程代数的P2P网络蠕虫对抗传播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博  吴晓平  廖巍  李凤华 《电子学报》2012,40(2):293-299
 研究P2P网络中良性蠕虫和恶意蠕虫在对抗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可为制定合理的蠕虫对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一种基于随机进程代数的P2P网络蠕虫对抗传播的建模与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传播过程中蠕虫之间的对抗交互行为以及网络节点的状态转换过程;然后,利用PEPA语法建立了恶意蠕虫初始传播阶段与蠕虫对抗阶段的随机进程代数模型;最后,采用随机进程代数的流近似方法,推导得到能够描述蠕虫传播特性的微分方程组,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分析得到P2P蠕虫的对抗传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良性蠕虫可以有效遏制P2P网络中的恶意蠕虫传播,但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条件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以减少良性蠕虫自身的传播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天博  夏春和  贾琼 《电子学报》2017,45(7):1722-1730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社交蠕虫已经成为了威胁社会的主要隐患之一.这类蠕虫基于拓扑信息和社会工程学在因特网中快速传播.先前的学者们对社交蠕虫的传播建模与分析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网络拓扑的不完整性和传播建模的片面性;因而导致对社交蠕虫感染规模的低估和人类行为的单一化建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社交蠕虫传播仿真模型,该模型使用分层网络能更准确地抽象社交逻辑层与实际物理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人类移动的时间特性能更全面地刻画社交蠕虫的传播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揭示了用户行为、网络拓扑参数以及不同的修复过程对社交蠕虫传播造成的影响.同时,文中对社交蠕虫的传播能力做出了定性分析,为网络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中引入移动节点可以极大地提升网络性能。然而,移动节点一旦被蠕虫感染则会大大加快蠕虫在WSNs中的传播。针对这一新的研究问题,该文分2步来抑制和清理移动蠕虫传播源。首先建立了移动蠕虫感染模型,设计启发式算法以确定移动感染区域的边界,通过挂起感染边界附近的高风险节点来阻断蠕虫的进一步传播。第2步设计定向扩散的良性蠕虫对网络中被感染的节点进行修复,以彻底清除蠕虫病毒。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文所提方法能够在付出较小的代价下达到较好的移动蠕虫清理效果,适合能量受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用户习惯的蠕虫的早期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蠕虫传播时,由于扫描会产生大量的陌生访问,从而破坏用户的习惯。因而,对用户的习惯进行统计分类,在蠕虫发作时则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蠕虫。对用户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对蠕虫进行早期发现的新方法,并且实现了一个基于用户习惯的蠕虫早期发现系统。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快速的发现蠕虫的传播。由于用户的习惯多种多样,可以衍生出很多应用模型,因此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云安全环境的蠕虫传播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安全体系的出现标志着病毒检测和防御的重心从用户端向网络和后台服务器群转变,针对云安全体系环境,基于经典SIR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病毒传播模型(SIR_C)。SIR_C在考虑传统防御措施以及蠕虫造成的网络拥塞流量对自身传播遏制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网络中云安全的部署程度和信息收集能力对蠕虫传播模型的影响。实验证明SIR_C模型是蠕虫传播研究在云安全环境下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本地主机传播行为的蠕虫预警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俊峰  张弛  刘涛  李宁 《通信学报》2007,28(5):80-89
对于利用漏洞扫描技术传播的蠕虫进行预警,传统方法存在着诸如无法区分P2P数据流,无法检测利用多个端口传播蠕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对网络蠕虫行为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并建立了基于该算法的预警模型。最后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各项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新方法能更有效的预警未知的网络蠕虫。  相似文献   

14.
刘烃  郑庆华  管晓宏  屈宇  王娜 《通信学报》2007,28(12):72-77
蠕虫传播预测是蠕虫防御的基础之一,但随着蠕虫扫描策略日趋多样和互联网结构逐步复杂,在蠕虫爆发初期及时建立精确的蠕虫传播模型变得越来越困难。利用随机仿真实验来模拟蠕虫在网络中的传播行为,通过统计分析仿真实验结果,发现蠕虫传播实验结果是一个随机过程,而实验结果间存在很高的线性相关性。由此提出一种基于仿真实验统计结果的蠕虫传播趋势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利用0.1%存在漏洞主机的感染信息精确的预测蠕虫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15.
网络蠕虫对Internet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分析了蠕虫的传播原理和经典传染模型原理,以及蠕虫传染早期扫描阶段ICMP和TC协议的状态后,本文基于协议状态和传染模型的思想提出了一个蠕虫早期检测方法及其系统实现框架,该系统架构无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既可全面监说蠕虫的流量情况, 并可检测出真实的蠕虫扫描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IPv6网络中,蠕虫在子网间和子网内传播的多种扫描策略;讨论了基于P2P的去重复和可控机制;研究了一种能够在IPv6网络中形成大规模传播的新型混合式蠕虫——NHIW。NHIW具有随机扫描蠕虫的特点,同时能够迅速获取子网内的易感染活跃主机IPv6地址,并能解决重复感染的问题。通过研究NHIW不同传播阶段的时延,理论分析其传播率,建立了NHIW的3层传播模型TLWPM。实验表明,NHIW能够在IPv6网络中形成大规模传播。最后,针对NHIW的特点,讨论了相关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混合对抗技术的对抗性蠕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对抗网络蠕虫的一种技术手段,对抗性蠕虫正在引起恶意代码研究领域的关注。然而当前对抗性蠕虫所采用的主动对抗技术和被动对抗技术存在若干缺陷,无法全面有效抑制网络蠕虫的传播。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混合对抗技术的对抗性蠕虫,通过构建蠕虫对抗模型以及仿真实验对其进行分析,并表明其能够在有效抑制网络蠕虫传播的同时降低对网络资源的恶意消耗。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的网络蠕虫检测系统大多不能有效快速检测慢速蠕虫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本地失败连接分析(LF-CA)算法在蠕虫传播早期高效实时的检测本地局域网内的蠕虫,并在全局上建立可扩展性强非集中式的基于Chord算法的全网协作P2P检测机制,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对慢速传播蠕虫进行检测。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LFCA算法对本地网络的快速蠕虫有高效的检测效果和较低的误报率,证明了基于P2P技术进行信息共享协同检测比单点检测能更快更有效地检测到慢速蠕虫。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蠕虫作为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体现网络蠕虫技术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针对当前网络蠕虫技术研究领域的热门方向,整理并分析了蠕虫传播模型和蠕虫软件仿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并对多种新型的网络蠕虫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网络蠕虫技术研究的新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邮件蠕虫是蠕虫传播的一种常用方式,本文在分析了邮件蠕虫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邮件蠕虫的防御系统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结构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ui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