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陈洁 《通信世界》2007,(20B):I0017-I0018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也在加快宽带化的前进步伐。目前用户接入带宽提速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现有铜缆接入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如ADSL升级为ADSL2/2+,VDSL升级为VDSL2;另外一类是引入新的接入技术,如采用EPON和GPON等光接入技术建设FTTx(光纤到某处)网络。“光进铜退”即接入网向光接入网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FTTH是接入网发展的长远目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近日,IEEE批准了一项新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BWA)标准——IEEE 802.20^TM《本地及城域网支持车载移动性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标准空中接口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规范》。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网具有成本效益低、频谱效率高、无处不在、可随时在线和互操作等优势,该标准的通过使得不同厂商的设备在全球共同部署MBWA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敖立  党梅梅 《移动通信》2006,30(6):26-28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趋势已经得到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业界的广泛认可,光接入技术将成为下一代接入网主要采用的技术之一。同时,随着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宽带技术和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结合而诞生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可以预见,在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中,宽带无线接入将成为宽带光接入网的有效补充,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下一代接入网中这两种最受关注的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胡晓兵 《电信科学》1999,15(9):53-54
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接入方式及结构已成为新业务发展的阻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更灵活、更经济且面向未来的接入网技术将对今后电信网络的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1接人网的定义接入网(AccessNetwork)是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ITU—T)根据当前世界电信网的发展和演变趋势提出的新概念。其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LE)、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TE),通过有限的标准化接口,将各种用户接入到业务节点上。在ITU建议G.963中,接入网的定义为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终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可以部分或全部…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信息网络正在快速向以IP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NGN)演进。结合未来全球个人多媒体通信的全面覆盖要求及下一代宽带无线(NGBW)的概念与发展趋势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已日益呈现出其重要性。运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可以将数据、Internet、话音、视频和多媒体应用传送到商业和家庭用户。  相似文献   

6.
《通信世界》2005,(40):50-50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宽带应用的发展,特别是高带宽消耗业务的出现,如何解决当前铜缆接入的带宽瓶颈和长距离传输,实现宽带提速成为电信运营商愈来愈关注的问题。光纤到户(FTTH)作为固定网络接入网的发展方向,是最理想的宽带接入的终极技术,彻底打破了接入层的带宽瓶颈,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多种需求,包括高速通信、家庭购物、实时远程教育、视频点播(VOD)、IPTV、高清晰度电视(HDTV),以及未来业务对带宽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通信世界》2004,(39):116-117
随着Internet业务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增加接入网的带宽是各大通信运营商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接入网的带宽和改善接入网的传输性能,已经有很多高速接入技术陆续推出。作为宽带接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线接入也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络业务的不断发展,宽带接入移动服务逐渐成为宽带无线接入发展的趋势,文章阐述了宽带无线接入标准802.16e,分析了其在无线数据网络中地位和主要的关键技术,并与现存的无线局域网和3G网络进行了比较,指出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电信网技术》2008,(4):79-80
1FTTx时代已经到来 在当前新型业务日益丰富、带宽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光纤接入(FTTx)是业界公认的接入网发展方向,拥有诸多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其中,PON(无源光网络)技术以其树型拓扑结构可以大幅度节约线路成本、维护成本低廉、业务提供能力等优势成为FTTx的首选实现技术,EPON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正在步入规模商用阶段。具有海量带宽和多业务承载能力的EPON光纤接入技术必然取代传统铜线成为接入网技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无线城域网是一项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文中介绍了该技术所使用IEEE802.16标准的由来、物理及mac层的特点等。并通过分析认为,IEEE802,16标准将成为未来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B):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陕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当前,接入网已经成为通信网宽带化的最后瓶颈,接入网的宽带化已成为接入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以其建网速度快、建设成本低、传输速度快、覆盖面积广、频谱效率高等特点,逐渐成为运营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谢超 《电子技术参考》2002,2(1):48-52,58
介绍Internet宽带接入的几种技术途径,对它们的特点,性能及实现的方法进行对比,对社区的Internet接入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太网接入技术发展的成熟使之成为Internet宽带接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述无线个域网(WPAN)的基础上,介绍了IEEE802.15.3和IEEE802.15.4两种标准,对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超宽带(UWB)技术应用于高速无线个域网和低速无线传感网的可能性,以及两种标准在UWB技术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随着Intemet、和数据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宽带无线接入(BWA)成为当前通信业界的讨论热点。本文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状况,重点介绍IEEES02系列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并从覆盖范围、工作频率、移动性等六个方面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宽窄带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接入技术可以通过单一接入平台提供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和统一管理、降低接入网运维成本。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综合接入正逐渐成为接入网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详细但要了综合接入技术、综合接入设备的组网方式以及对宽窄带业务的支持能力,并对综合接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杨明 《中兴新通讯》1998,4(2):26-29
本文在简要介绍接入网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兴接入网(ZXA10)的技术特点和设计思想,着重阐述了其综合业务接入能力,灵活的组网能力和方便的操作维护能力,最后展望了中兴公司在接入网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用户接入网(AN,简称接入网)泛指用户网络接口(UNI)与业务节点接口(SNI)间实现传送承载功能的实体网络,是从本地交换机到用户终端之间的实施系统,主要连接的相关设备包括交换机和用户终端设备。根据接入业务的特点,接入网提供多种标准接口。 接入网是电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建立一种标准化的接口方式,以一个可监控的接入网络,使用户获得话音、数据多媒体、有线电视等综合业务。 一、铜线接入技术 到目前为止,铜线技术仍然是网络接入的主要手段,在通信网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传统的铜线接入方式适用于话音及…  相似文献   

19.
IEEE802系列宽带无线接入标准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喆  宋旭刚  陈霞 《广东通信技术》2006,26(6):54-57,61
随着Internet和数据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宽带无线接入成为当前通信业界的讨论热点。结合最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重点介绍了IEEE802系列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并从覆盖范围、工作频率、移动性等6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喻胜 《通讯世界》2008,(6):66-67
随着宽带用户的快速增长,在接入网层面,较之传统的铜线接入技术,光接入技术有着覆盖范围广、传输距离远、带宽高、安全性高、建设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接入网建设新的亮点。光通信技术一直是整个通信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光进铜退已经成为业界广泛的共识。本文结合UT斯达康第三代FTTx MSAN的技术方案,着重讨论接入网光进铜退建设的演进模式,以及满足新一代接入网要求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相关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