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NGN的到来,传统接入层的建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要求,接入、层的设备应该具有接入NGN的能力,能够提供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具有大容量的多业务融合接入能力和性价比更高的建设优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NGN的到来,传统接入层的建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要求,接入层的设备应该具备接入NGN的能力,可提供统一的综合业务事例接入能力及性价比更高的建设优势。  相似文献   

3.
《电信网技术》2004,(2):66-66
随着NON的到来,传统接入层的建设方式已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求,接入层的设备应具有接入NGN的能力,提供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大容量的多业务融合接人能力等具有性价比更高的建设优势。 港湾网络公司结合成熟的传统接人网技术,ADSL/VDSL/SHDSL/VoIP技术,以及NGN的新技术等,住NGN技术构架基础上推出了适合多业务运营的综合接入万门局一IONE。IONE设备采用了先进的NGN技术,即采用宽窄带一体化的综合总线,具有NGN内核,同时兼容窄带话音网络的所有特性等。  相似文献   

4.
NGN(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从不同角度讨论了NGN接入层的实现: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硬件建设、不同的演进方式以及不同的业务等.分析与比较了NGN接入层的不同接入方法,给出了无线局域网用户接入NGN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业界对于传统PSTN网络需要向下一代网络(NGN)演进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在NGN的建设中,宽窄带用户发展不均衡和多种业务之间的差异为运营商在接入层网络的建设带来了困难。运营商需要考虑选择合理高效的接入层网络建网模式,快速多样地提供多种业务,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基于这一背景,中兴通讯推出了“弹性接入层网络”解决方案及ZXA10多业务接入网络(MSAN)综合接入网系列设备。  相似文献   

6.
黄兵 《通信世界》2005,(44):45-45
随着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DSLAM已经从第一代的ATM内核产品,第二代的IP内核产品,发展到当前的第三代产品——NG-DSLAM。NG-DSLAM的特点是具有Multi_Giga和多总线架构,能够承载超高带宽业务并可以实现全业务接入,具备有线,无线、光纤等多种接入能力,满足接入层网络向NGN无缝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NGN中的主要协议及接入层综合接入业务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NGN(下一代通信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以软交换为核心技术,通过开放的接口规范,具有实现与传统网络互连互通、通用移动性,融合固定与移动网络业务等特征.介绍了NGN的特点及其主要协议:呼叫控制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媒体控制协议、业务应用协议、维护管理协议等.分析与比较了NGN接入层的不同接入方法,给出了无线局域网用户接入NGN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NGN网络的发展要求网络各个层次界面更加清晰,每个层面的功能要求也更加丰富。面对NGN发展的必然趋势,现有的网络如何向NGN过渡和演进以满足未来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接入层的NGN演进策略接入层作为网络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个网络层面,对其平滑演进NGN的特性要求更高更严格。现行的NGN接入网的建设主要是以分组话音为主要业务,通过AG/IAD设备完成分组话音的接入。当NGN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将导致在原有的PSTN接入网和宽带数据接入网的基础上,又叠加出一个NGN的分组话音接入网。而这种叠加不仅增加了网…  相似文献   

9.
梁鸿生 《电信科学》2005,21(8):68-69
目前,随着宽带业务的蓬勃发展,传统有线电缆接入正面临新的定位,接入层技术发展也呈现新局面,宽窄带综合接入网(MSAN)、EPON、GPON等多项技术已日趋成熟,这些都将促进固网接入层网络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优化接入网点,缩短接入距离使有线接入层网络具有更强的业务承载能力,从而有力支持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综合接入网具有对现有业务的继承和对未来业务的承载的特点,其灵活的向NGN的演进能力将在有线接入层网络的优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目前各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建设下一代网络(NGN)接入层承载网中所采用的几类技术模式,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技术建设NGN接入层承载网的思路,并通过技术分析和带宽需求分析,简单论证了这种建网思路的可行性.最后,对这几类建设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采用GPON模式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