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阻抗匹配是超声波换能器应用和提高超声波换能器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研究阻抗匹配对超声波直线送料器性能的影响,制作了一种利用2个郎之万振子分别作为激振器和吸振器从而在输送梁上生成行波,进而形成对物料输送能力的新型超声波送料器.该文主要研究这种送料器系统的吸振振子的阻抗匹配问题,分别制作了矩形截面细长梁和圆形截面细长梁的超声波送料器样机并进行了试验,实测了阻抗匹配的效果及其对送料器输出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对于Ⅰ型送料盘电感L=18.7 mH,电阻R=15 kΩ;Ⅱ型送料盘L=15.2 mH,R=35 kΩ时实现了阻抗匹配.两种送料盘在阻抗匹配时输送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物体在空中飞行时,或物体静止于流动的气体中,气体相对于物体进行流动,该流动的动能可使涡轮发生转动,运用涡轮转动时产生的力迫使压电振子进行振动,进行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产生电能,通过桥式整流电路与贮存电路把该电能存贮下来,进行稳压后给一些电路进行供电.因空气流动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研究了压电振子在非谐振环境下产生电能的原理与特点,进行了压电振子产生的电能作为电路电源可行性验证,设计了发电机的结构,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强迫振动的方式可保证压电振子产生电能,利用该原理制成的压电发电机,具有无污染,活动部件少,激发时间短,产品易于小型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压电驱动式疲劳试验系统动态特性分析问题,根据振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压电疲劳试验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得出了系统固有频率和动载荷表达式,并通过Matlab仿真,分析了压电振子的刚度对系统固有频率和动载荷影响关系。最后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分析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吻合较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压电驱动式疲劳试验系统谐振频率跟踪与工作载荷精度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压电驱动式疲劳试验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已经进入1GHz的频率范围,例如微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超过1GHz,光纤网络收发器频率在1~10GHz之间,千兆位以太网正式启用,卫星直播电视和扩频通信都在1GHz以上,移动电话收发频率也超过1GHz。换句话说,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和混合电路都需要1GHz以上自动测试系统。过去提及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大都着重测试器本身的电气 相似文献
8.
9.
圆环凸起型压电振子的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有限元法解析并模拟了具有凸起圆环型压电振子的振动状态,给出了结构参数对振型及共振频率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有效振型的概念,测试了实际振型并制作了马达样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驻波压电马达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驻波式“三驱动足”压电马达,说明了工作原理,设计研制了试验装置,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从压电陶瓷蜂鸣元件的特性入手 ,根据三自由度振动系统基本原理 ,通过降低压电陶瓷元件的谐振频率 fr,利用其二次共振以及选择适当的声阻材料制成了重放频带宽 (2 0 0~ 40 0 0 Hz)、灵敏度高 (10 8± 3) d B、声压 -频率特性平坦的压电陶瓷受话器。通过压电陶瓷受话器的宽带化设计 ,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语音重放功能 ,以适合高质量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采用高压大带宽MOSFET运放PA92和高精度运放OP07设计了一种基于电压控制型的可动态压电陶瓷驱动电源。该驱动电源由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和负反馈环节组成。克服了目前常用的压电陶瓷驱动电源所存在的成本高、驱动能力不足、静态纹波大等缺点。最后对实际电路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能够很好的满足驱动压电微位移平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新型压电式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气井出砂检测中,压电式传感器检测到的出砂信号弱、频率高,常用的电荷放大器不能满足要求。基于此问题,文中开展了针对出砂信号的前置放大电路的研究,该电路由电荷放大器、带通滤波器、过载指示等电路组成,其中电荷放大器电路选用高阻型的运放AD823实现,带通滤波器的带宽设计为100kHz~1MHz,并且利用EWB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荷放大器和滤波电路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设计指标一致,验证了参数选取的合理性。最后,给出了该电路在出砂检测系统中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参数选择合理、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8.
19.
《Mechatronics》2015
An approach of enhancing the multimodal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multimodal vibration control of piezoelectric systems.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the electrode on the piezoelectric patch bonded on a vibrating structure is separated into several pieces, voltage response (including amplitude and phase) of each piece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f each electrode is appropriately connected to the shunted circuit by certain design,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factor of the whole system can be increased eff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flowing circuit’ is introduced in the system to realize the multimodal vibration contro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validate the princip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