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纯 《中国新通信》2008,10(19):60-62
在这篇文章中,为超宽带(UWB)室内多径传播信道发展了一种有效的时域射线模型。这种模型是基于衍射的时域均一性几何理论(TD-UTD)技术的。这种技术包含了的几何光学(GO)和UTD的三种基本射线结构,即直射射线,损耗表面的多径反射射线和损耗边缘的绕射射线。我们提供了TD多径反射射线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有效近似分析,描述了TD绕射系数。多径反射和绕射的所有路径,每个路径的时延,脉冲波形和幅度和TD路径损耗都可以由一个基于软件的TD射线追踪工具得到。  相似文献   

2.
光网络中引入全光交换技术可以无需进行光电光转换和电信号处理,使网络具备透明性,大大降低节点的复杂性和节点成本。多粒度交换节点减小了交换矩阵的规模,降低了交换矩阵的复杂性,是波分复用(WDM)网络节点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引入,带宽可变的节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介绍了传统的基于波长的光交叉连接器(OXC)交换结构、多粒度交换结构,以及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单载波频分复用(OFDM/SCFDM)的节点交换结构,并通过实验对基于带宽可变的可重构的光分插复用器(ROADM)、OXC节点技术进行了验证。在实验中提出的基于子波带的交换结构中,节点容量达到了P比特量级。  相似文献   

3.
首先比较基于3种小波调制的多载波技术的优劣,波包调制(WPM)无论在多速率分配还是在抗干扰方面都要优于多尺度调制(MSM)和M频带小波调制(MWM)。然后,引入双正交小波作为了载波的基函数,仿真它在AWGN信道和平坦瑞利落信道下的性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引入双正交小波是系统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4.
李雪莲  李伟  高军涛  王海玉 《电子学报》2018,46(10):2418-2422
当前许多双向认证与密钥协商(MAKA)协议不具有高效的撤销机制,同时不能抵抗一些新型攻击,如随机数泄露(ESL)攻击、注册中心泄露注册信息(RCDRI)攻击.另一方面,大量的MAKA协议都是基于一个注册中心(RC),这无疑对RC高效性和稳定性是个挑战.本文基于以上问题,结合自认证公钥(SCPK)提出了一个具有多个注册中心的MAKA协议,该协议能够抵抗上述的新型攻击并且具有动态的撤销机制.基于Diffie-Hellman困难假设,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中给出了协议的安全性证明.由于该协议不涉及双线性对运算,比以往同类型方案在执行效率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电子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多屏幕的数字化家庭(本文简称数字家庭)概念形成。如何融合多屏.组建满足普通百姓居家生活、学习。工作的高品质、高效率的现代化数字家庭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何宝宏 《世界电信》2005,18(9):59-60,69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技术,到90年代的基于异步传输模式(ATM)的宽带ISDN,直到现在的IP+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人们对融合目标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动摇过.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式融合是现在需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移动通信和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宽带高速数据传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成为实现高速安全数据传输的重要技术途径.考虑到一些特殊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比如对偏远地区的覆盖,构建应急通信系统,特别是军事宽带战术互联网,基于空中移动平台的毫米波MIMO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毫米波视距(line-of-sight,LoS)MIMO信道建模、天线阵列优化、混合波束成形设计以及物理层安全等相关技术的当前进展、存在的挑战,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推动基于空中平台的毫米波MIMO系统的工程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赵绍刚 《移动通信》2006,30(8):37-39
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入多出(MIMO)的高速OFDM分组接入(HSOPA)技术。详细阐述了其优点所在,最后对HSOPA的频谱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通信应用中显现出的许多独特优势,近年来提出将MIMO技术应用于雷达领域。将该技术和应用前景广阔的非合作源雷达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非合作源的MIMO雷达,介绍了MIMO雷达的相关技术,并给出了基于广播电视信号的MIMO雷达的信道模型及仿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MPLS的QoS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服务质量(QoS)保证是IP网发展的一个巨大挑战。基于连接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文中介绍了综合服务模型(Int-Sev)和差分服务模型(Diff-Serv)的原理及特点,以及利用MPLS技术实现这两种模型的方法。并对MPLS和QoS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