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码分多址多用户干扰抑制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光码分多址多用户干扰问题,主要研究两种减小多用户干扰的方法(引入两个光硬限幅器法和多比特传输法)中哪种方法对多用户干扰的抑制效果更强.推导了上述方法的误码率性能,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引入两个光硬限幅器的方法对多用户干扰的抑制效果比多比特传输的方法要好,当接收功率>-52 dBm时,前者比后者的误码率可改善5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
3.
针对码多址系统中多径瑞利衰落信息的远近效应,我们提出了用户盲均衡检测方案,并与多极检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数值模拟表明,多用户盲均衡检测方案的抗远近效应能力优于无信道估计误差的二级检测。 相似文献
4.
5.
6.
光正交码是一种具有良好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的(0,1)序列,被广泛的运用于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由于光正交码中所有码字的码重都固定不变,使得码字的容量不大.我们提出了变码重的光正交码,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给出了数值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码重光正交码的系统无论是在可接入用户数还是在系统误码率上都优于采用固定码重光正交码的系统.研究结果对OCDMA系统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基于频域编码的光码分多址城域/接入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了基于频域编码的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网的网络结构,提出了基于频域编码的上/下路复用器的实现方案,比较了光码分多址和波分多址技术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基于频域编码的光码分多址技术是实现光城域网和光接入网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伪卫星技术在改善和增强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性能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应用中,常常会遇到时间同步、远近效应和几何精度衰减因子等问题。介绍了伪卫星应用中远近效应问题和常用的解决方案,重点分析了采用时分多址技术来进行伪卫星信号设计的问题。通过研究证明,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更适合远近效应问题的解决。对伽利略伪卫星的脉冲调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适合伽利略信号的脉冲调制占空比参数。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Inrecentyears,therehasbeenincreasinginter estinthestudyofOCDMAcommunicationsystemswithoneortwoopticalhard limiters .DifferentOCDMAsystemsintroducingoneortwoopticalhard limitershavebeen presented[1~3] .Itshowsthatintroducingoneortwoopticalhard …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二次全等跳频码的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跳频光码分多址(FH-OCDMA)系统的扩频特征出发,推导出具有良好相关性能的扩频码所能达到的最大码容量,再利用二次全等理论为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构造出一种具有最大码容量的扩频码——二次全等跳频码(QCHC),并给出了构造实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序列作为编解码器设计了一种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全等跳频码的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具有设计简单、用户容量大和误码率低等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双极性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基带双极性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采用码的极性转换思想,实现在考虑信道非理想下的单极性信道中传输双极性码。研究了Gold序列,m序列在系统中的应用和传输信道对光码分多址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得到了双极性码在光码分多址系统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基于不同码字的光码分多址系统用户数与误码率的关系和基于非理想传输信道的系统性能影响曲线。结果表明,Gold序列和m序列适合双极性光码分多址系统,但Gold序列较m序列更适合应用到双极性光码分多址系统,当系统激活用户数为20,系统误码率分别达到了10^-9,10^-7,非理想传输信道对系统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恶化近20dB),在系统研究中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线性组合码的多速率光码分多址接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组合码(LCC)具有码族容量大、误码率(BER)低等优点,是实现光码分多址(OCDMA)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改变组成线性组合码的子码字数可以实现多速率传输。利用基于线性组合码的二维时域/频域光纤光栅编/解码器,建立了多速率随机接入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双用户发送和双用户接收的双速率光码分多址数据通信。线性组合码选用素数跳频码(PC)为子码族,实验中取素数为3的素数码控制时间扩频和波长跳频。实验验证了线性组合码多速率光码分多址接入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a plastic optical fiber (POF) access network based on optical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CDMA) technology is proposed. Recently, optical transmission using POF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low weight, large core diameter, flexibility, and easy installation. Specially, its high bandwidth makes POF a very attractive candidate for a transmission media in an access network based on OCDMA technology. A conventional OCDMA system only allows a finite number of units to transmit and access simultaneously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channels which is restricted by BER.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a novel protocol is also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protocol can efficiently support variable-sized messages, and any new unit can join the network at any time without requiring network initialization. To implement the demonstration, each optical network unit is equipped with a fixed and a tunable optical encoder/decoder. The optical encoder/decoder employing planar holographic optical processors (HOPs) in this system may be of low fabrication cost. The network throughput and average delay using various system paramet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numer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It is shown that the dynamic control protocol in this POF access network based on OCDMA technology is valid and efficient. 相似文献